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在这一个光辉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本网即日起推出《走向繁荣与富强——辉煌60年成就展》专栏,全方位展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元经济社会的巨大成就。敬请关注。

记者    邱锐

    1978年以来,我市农村经历了三十年不同凡响的改革与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政策;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生态建设;加快农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全市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从解决温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土地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大调整,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1980年9月,广元农民已经悄悄地分“小小队”,人民公社 “大锅饭”局面开始消融,一种新的土地经营制度破土而出。到1983年底,全市17119个生产队全面推行了这一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市的推行,使多年来囿束在“一大二公”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和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顷刻间爆发。1985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粮食总产量增长15.8%;油料总产量增长212.6%;果品总产量增长52.6%,蔬菜总产量增长55%,茶叶总产量增长94%;蚕茧总产量增长117%;种植业总产值增长26.8%。

    2001年,为进一步扶持业主经营,提高业主经营的档次和质量,市政府制发《关于抓好业主经营科技服务的通知》。2002年,全市成规模承包农村土地经营面积35万亩,特色经作产业业主开发达15万亩以上。(紧转3版)(紧接1版)大批业主开发的兴起,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外出造成土地撂荒的问题,加快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为实行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偿流转积累了经验。

    2003年,我市开始探索土地有偿流转新机制,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流转,全市农户承包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7.7万余亩,“四荒”流转14余万亩。土地流转后,各地通过扶持建立家庭农场或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实行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税费改革——千年“皇粮国税”废除,社会生产力大解放

    农村税费改革大幕,于本世纪初拉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彻底终结。

    我市农村税费改革历经5年,不断深入,全面完成,全市农民负担逐年减轻,5年共减轻农民负担5.1亿元,人平减少200多元。2005年,我市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实现零负担,农民群众的纳税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农业科技革命——粮油生产大突破,农村温饱得以实现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科技是支撑。

    以“两杂”为主的良种全面推广,农作物单产大提高。1986年,全市完成水稻杂交种第一代更新, 1987年推广普及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水稻杂交化。1996年,杂交水稻实现第二代更新,优质高产品种开始推广普及。2003年,栽插国家二级以上优质稻达50万亩,亩产突破561公斤。2004年,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单产从建市初的193公斤达到307公斤;玉米单产从1986年的193公斤达到362公斤;薯类单产从1986年的174公斤达到251公斤。农作物良种的推广普及,大幅度提高了全市主要农作物单产,为全市农村越温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旱育秧、地膜覆盖为主的农业增产技术大面积推广,农作物总产上台阶。30年来,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5%。农业科技推广,为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历史性突破100万吨、120万吨、130、140万吨四个台阶作出重大贡献。

    以“三品”发展为重点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取得突破。2008年,全市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累计达到62.39万亩,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60万亩,已经和正在创建的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达60万亩,“三品”认证累计达到61个。广元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改善,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大提升

    建市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瞩目成就。
加强农田建设。三十年来,全市基本农田建设以实施“川中项目”、“以工代赈”及“沃土工程”等项目为载体,以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个又一个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热潮。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80.5万亩,完成总投资88550万元;累计实施沃土工程3900万亩次;建生态经济庭院6万户、6万亩;种植经济林木453万株。通过近三十年的中低产田土改造,全市耕地地力提高了1个等级。全市基本农田建设共15次获省政府基本农田建设(改田改土)“李冰杯”奖励。

   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85年建市以来,全市水利农机工程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一个个新突破。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7574处(不含12.6万处微水工程),建成水库工程558座;水利工程蓄引提水总量达到6.86亿立方米,有效灌面127.09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83.88万亩;累计解决了173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0%……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我市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始于50年代, 90年代至今,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市农村能源建设进入了发展新阶段。截止2008年,全市有沼气池245688口,占全市农户总户数的36.9%。

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大发展,农民增收难题被破解

    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2000年,全市实现越温脱贫,农业工作重心由发展粮油生产转移到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意见。2002年,确立了特色经作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2005年,提出了“优化一个基础,建设四大基地,突出一批重点”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2007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思路,进一步促进了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市政府在全市筛选确定了有规模、有产业、有龙头、有市场的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重点打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00万亩果品、80万亩中药材、50万亩商品蔬菜、30万亩蚕桑、20万亩茶叶生产基地,全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81.36万亩,总产达到240.05万吨。

    畜牧业突飞猛进。全市畜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2006年,畜牧业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经济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之首,并决定采取强力措施,实施畜牧业“百亿”工程。2007年畜牧业取得了历年来最好的发展成绩,畜禽存出栏量、畜产品产量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07年,畜牧业生产总值达5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1.2%,首次突破农业总产值的50%,是1978年的24.4倍,实现了同种植业“平分秋色”;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373元,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支撑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户出栏量占生产总量的36%;通过“三企共建”,基本实现了养殖农户、加工企业、饲料企业、种猪场“四方共赢”。

    林业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积极开发林地、林下、林果资源,升达、剑门等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引领我市森林蔬菜、核桃、油橄榄等林副产品加工生产,不断提高产出率和加工增值率。2008年,仅核桃规模建成44.7万亩,产值近4亿元,全市林业产值共实现28.65亿元,山区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600元。

    水产品总量快速增长。2008年末,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5.2万吨,渔业总产值达9.1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27元,全市人均占有水产品量由建市初的0.55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6.9公斤。全市水产发展初步形成“市场+基地+协会+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生态建设——植树造林,美化广元

    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守护嘉陵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从1985年建市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元”的决策部署,在全市展开飞播造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长江防护林体系的“三大工程”建设。

    随着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实施,广元林业发展步入制度化轨道,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1998年,我市开始实施大力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区企业、工厂全部关闭,林区进入全面恢复时期。随即,德援项目、退耕还林等国家工程先后落户广元,全市进入生态建设阶段。30年来,全市义务植树2.4亿株、人均植树73株,广元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1%,活立木蓄积仅为449万立方米;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8%,活立木蓄积达到4800余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