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面孔透出的低碳表情

——探寻一个西部欠发达城市的低碳发展足迹

    【引言】

    这是一个中国西部山区的欠发达城市。

    这是一个人均GDP只有全国水平的1/3,城市化率只有31%的城市。

    三年间,这个叫“广元”的城市,利用后发优势,走出一条新型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被中国社科院专家誉为“对中国其他城市和全球都有典型意义”。

    2009年,广元人捧回了“低碳中国贡献城市”奖杯;2010年,广元又斩获“全国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殊荣。从“贡献”,到“突出贡献”,经历了怎样的波澜起伏?“低碳经济”如何响彻川北大地,并诠释着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含义?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广元,在剑阁,到朝天,去利州,现场探寻低碳发展的足迹。其间,有三张面孔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是这个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崇尚低碳生活的生动表情。

    □侯静   四川日报记者   赵仁贵   徐凯

    A 第一张面孔:李永清的低碳报盘

    老李是个“名人”。央视《新闻联播》曾以“老李的低碳账本”为题,用了2分50秒时间报道他们村的低碳发展“琐事”。

    【在现场】

    老李显然是见过世面的人,一般的采访他都懒得 “接见”。3月5日下午,当剑阁县环保局的人士电话联系他时,他说在老县城办事。当听说我们正赶往老县城时,又忙说“我马上赶回去”。

    沿着一条标美水泥路,汽车驶到盐店镇拱石村的“农耕文化馆”前,老李站在干净得像水洗过一样的院坝里迎接我们。

    院坝旁边,停着一辆转运垃圾的拖拉机和一辆人力保洁三轮车。品字型穿木结构的屋墙上挂着 “农村沼气维修管理服务站”牌子。一条牧羊犬慢慢踱过来,用鼻子嗅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老李49岁,高鼻梁,两眼有神,黑皮鞋内很 “扎眼”地套穿着一双白袜子。他是拱石村的党支部书记,当了七年。从2007年开始,他带着村民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每家每户都挖了一口沼气池,柴烟雾绕的“景观”一去不复返。另一件是全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成本降低,产量增加,减少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一石三鸟。

   “烧沼气和测土配方施肥,好处都多得很。”老李手指夹着云烟,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话毕,他带我们去看农户王玉玺家的沼气池。老王穿了双白色人字拖鞋,“啪嗒、啪嗒”地引我们去参观他家厨房,他打燃炉盘,蓝色的火苗“腾”地冒起,墙上挂着的“净化调控器”随之开始工作。

    走出王家,眼前是一方方叶绿身红的萝卜地。我们提出去看看测土配方施肥。老李摇着头说:“那玩意儿只有在施肥季节才看得见摸得着。”

    【同期声】

    记者:沼气在农村已经不算什么新东西了,拱石村有什么不同之处?

    老李:我们村挖了136口沼气池,户户都普及了。补贴也很到位,2010年前挖一口国家补贴1000元,今年提高到1500元。烧沼气比烧柴火方便得多,沼气渣还能还田肥地。再就是保护了环境,你看这山上的树木,密密匝匝的。

    记者: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账你又是咋算的?

    老李:简单说吧,过去一季水稻要施三次化肥,测土配方只施一次肥就行了,光工钱就要省400元;水稻产量从1000斤增加到1200斤,稻粒更好;而且配方肥不板结田地,无污染。

    【延伸读】

    时光倒转到三年前。省环保厅与美国环保协会签订“农村温室总体减排及交易项目合作备忘录”,确定剑阁县为四川省的项目实施区。此后,剑阁农村来宾不断,美环协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率队考察,以25万美金首笔成交了5万吨涉农碳减排指标;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的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将此项目作为“中国农村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2010年,剑阁已有79万多亩耕地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三年内二氧化碳减排量累计约18万吨。

    而全广元,已在更大范围力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同时,大兴清洁能源建设,以装机110万千瓦的亭子口水利枢纽为龙头,一大批小水电站梯级铺开;至2010年,已建成农村沼气池28.7万口,入户率达44.3%;锁定“气化广元”,全市城镇气化率达72%;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全面开花。

    B第二张面孔:樊仕元的低碳生活

    老樊过去是个农民,现在村子变成了社区,他也俨然像个城里“老板”了,种的大棚花卉一点不愁销路,还每天郑重其事地填写“低碳跟踪表”。

    【在现场】

    站在广元市区东边的“雪峰低碳产业示范带”,青山绿水映入眼帘。步入雪峰社区内,三五成群的居民正在樵歌路边安装排污管道。

    雪峰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徐涛——一位衣着时尚、神情淡定、谈吐抑扬的美女书记,用高度概括的话给记者介绍说,我们看到的是去年广元重点打造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示范带,主线是节能、减排、绿色生活,重点是创建低碳社区、低碳家园。

    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新鲜场景:家家户户的院坝里都摆着一条条、一方方花卉。当地人说,这是 “院坝种花——美化景观——销售花草”的低碳产业模式之一,主要贡献是节约了土地。

    走进一个小院,主人叫樊仕元,人未在家。三层楼顶架着光能热水器,院子一角盖着一个不大的棚子,里面种着马蹄莲。办事处工作人员从一间开着的屋里拿出一本“低碳跟踪表”,记者很有兴趣地翻阅。它包含“建筑节能与能耗跟踪”、“家庭主要物耗跟踪”两大项,在月“太阳能使用频次”小项上,2010年11月填的是“28天”。

    我们又去看老樊租赁的花卉大棚,几个帮工的妇女正在为一垅垅三色菫除草。不一会,老樊从排污管道安装现场赶来——57岁,高大,裤子和鞋子上尽是泥巴,边走边用手机大声谈生意。

    【同期声】

    记者:能不能形象地说一下什么叫低碳经济?

    老樊:我认为哈,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只要有利于天蓝、水清、树绿,就是低碳经济。比如我弄园林花卉,既能挣钱,又美化社区,另外还增加了固碳能力。

    记者:在你们社区,低碳生活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老樊:首要的是使用清洁能源嘛,像太阳能、液化气,下一步还要普及天然气。还要注意一些生活细节,比如行,我有辆奇瑞车,但办事尽量骑自行车,赶公交车;又如用水,洗澡水、洗菜水循环使用;照明全部选择节能灯;再如衣服,平时尽量手洗;也很少开空调。

    【延伸读】

    从雪峰低碳产业示范带至广元市城区,我们发现低碳生活方式随处可见。每年8月27日的“低碳日”,已成为广元人追求低碳生活的标志。车行途中,街口路边随处可见环保电子显示屏,达1600多块;像公交车站台一样的便民服务点上,1000辆绿色自行车凭卡随到随骑;大街上,1773辆CNG汽车来往穿梭;入夜,近4万盏节能路灯璀璨明亮。

    将视野望出市区,广元人还津津乐道于他们的两个生态数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6%,生态系统年固碳能力达1235万吨。

    C第三张面孔:周锦华的低碳豪情

    老周是广元海螺水泥公司的生产处长。他带记者参观“余热废气发电项目”时,脸上写着自信与自豪。

    【在现场】

    驱车北出广元市区,往朝天区上行。一路上,正在建设的川陕高速公路如游龙般高架空中。海螺水泥公司就坐落在高速公路旁,紧靠嘉陵江边。

    水泥厂?记者脑中浮出一幅尘土飞扬、浓烟滚滚、工人像一袋袋“行走的水泥”的景象。

    大相径庭。个子不高的生产处长周锦华,带我们参观这座极其现代化的水泥工厂——一座10万吨的熟料库高耸空中;一根巨大的日产4500吨干尘水泥熟料生产线不停滚动;库线之间,就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一组废气、尘埃的沉降装置。熟料生产中产生的余热废气,从这里上输到坡上的余热发电设备,“每生产一吨熟料将消耗56度电,其中34度电是我们自发自用的。”老周自豪地说。

    他带记者爬上发电设备楼层,机声轰鸣,“7545、7546……”墙上一块显示屏不停跳着当前每小时发电功率数字。旁边一座房子里,发电用的循环水如瀑布般泻下又流回。中控室内,一排电脑前坐着工装干净的操作工人,整个生产和发电数据尽收眼底。

    【同期声】

    记者:有了这套余热废气发电设备,节能减排效果是不是很突出?

    老周:每年相当于节约标煤3.85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碳10.6万吨。这是我们海螺公司的自主创新项目,国家工信部已明确所有水泥企业必须配套这个项目。

    记者:“海螺”仅在广元吹出了如此响亮的号角?

    老周:海螺集团现在已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泥生产集团,目前已在全国推广了133套余热发电设备。广元海螺正在建第二条生产线,还要再配一套余热发电设备,下一步将建成工业旅游企业。

    【延伸读】

    进入2011年,广元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其增幅在全省占了鳌头。搞低碳经济并没耽误又好又快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两年间,广元低碳产业发展很快,仅2010年就引进了海螺水泥余热发电、五神娃太阳能热水器等低碳产业招商项目141个。全市已有20家企业通过了资源综合利用认证,每年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达100多万吨。

    广元人的下一个目标是“中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