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时,县人武部副部长兼军事科科长何长军率领姚渡镇民兵30人先行进军舟曲,人武部部长董汉培迅速集结90名民兵随后出发。
部队昼夜奔袭380余公里,连续行军9小时,于9日4时抵达舟曲,成为跨省异地救援的第一支民兵队伍。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决不放弃。”搜救生命,是青川民兵在灾区的首要任务。
董汉培把救援骨干聚在一起,认真研究了泥石流灾害的特殊性,提出“科学定点,全力搜救”的方法,挑选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经验丰富的民兵队员组成定位组,确定搜救点,制订搜救方案。
10日5时40分,木鱼镇武装部部长李仲安组织10名民兵在县城东街村一垮塌居民楼内搜寻。他们连续挖掘了2个多小时,仍未发现任何线索。
当地一名群众却说,房内肯定有人!
定位组在现场反复研究,认为不排除生命迹象依然存在。人武部及时调派兵力,继续挖掘。
当挖掘深度近3米时,洞口变得越来越狭小,施工也越来越困难。
“坚持到底,不放弃任何机会。”董汉培带头跳进洞口,组织人员扩大作业面。
每挖深一点,民兵们都要向里面喊话:“有人吗,里面有人吗?”
9时30分左右,废墟下突然传来一阵微弱的呻吟声,生命迹象被最终确认!
民兵们迅速围拢过来,向被泥石流掩埋的一楼挖掘。由于泥石流废墟下的搜救空间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坍塌的危险。民兵们小心翼翼,轻轻地、一块块地取出木头,一块块地递出砖头,一铲铲刨出泥沙,生命通道一步步接近幸存者。
11时40分,经过青川民兵的艰苦奋战,被埋近60小时的刘马姓代被成功救出,创造了舟曲救援的一个奇迹!
创造奇迹的青川民兵们却很谦逊:“我们都是报恩来的。”
在出征的青川民兵中,不少人的家里都在“5·12”汶川地震中受了灾。可这次到舟曲抢险救援,大家都抢着报名。
骑马乡民兵白中伟,自己贷款筹集50多万元买了工程运输车和挖掘机,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为了抢险救援,他放弃自己每天1500多元的收入,第一时间就赶到队伍上;
民兵唐应强的儿子是民兵应急队员,灾情发生的前两天刚到省外打工。听说救援分队要开拔,唐应强急匆匆赶到武装部,坚决要替儿子出征;
听说有任务,姚渡镇48岁的民兵杜贵甫,带着读大二的儿子杜光凯,什么也不说,拎起行李就出发;
武装部食堂聘请的临时工唐洪兰,是民兵队伍中唯一的女性。去不去她还真犹豫过:住宿不方便,帮不上什么忙,恐怕还得添麻烦。可又一想:“我不去,100多号大男人,他们伙食咋办?做好饭让民兵们吃饱,不挨饿,就是我最大的贡献。”
最后,48岁的唐洪兰还是随队出发。
抱着一颗感恩之心,青川民兵不畏艰险,连续奋战,哪里有危险,就战斗在哪里,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交通不便、通信中断、停水停电、烈日暴晒、泥水浸泡……种种困难面前,有的手划破了、脚打泡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救援前3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民兵们顶着烈日,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有几个民兵晕倒了,醒来后接着干。
12日后当地连降大雨,青川老家也出现洪涝灾害,可这些都未能阻挡民兵们的步伐。他们冒着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危险,依然出现在救援一线,不停地挖掘遗体、搬运救灾物资、转移受灾群众……
在灾区救援8天,青川民兵共搜救出幸存者1名,挖出遇难者遗体26具,挖土石300余立方米,防疫2000余平方米,装卸转运救灾物资300余吨。
在舟曲,青川民兵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灾区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
在青川民兵的临时驻地大川镇老庄村,每天都有8个孩子坚持为民兵们送水。里面年龄最大的奂甲辉,今年10岁,最小的奂瑞芬,只有5岁。
为表示感谢,民兵们硬塞给奂瑞芬100元钱,可不到一小时,她的父母提着葡萄等水果,又把钱送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