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13分报道,昨天(27日)媒体报道的一则新闻再次引发人们对环卫工人命运的关注。江苏南京,一名40岁的男性环卫工在清扫马路时,被身后驶来的一辆汽车当场撞死,死者的身边,一个同样穿着环卫服的中年妇女正俯身痛哭,旁边还有多位环卫工在安慰她。

  这幅画面背后的事实或许更令人震惊:被撞而死的这名环卫工人没有工伤保险,不仅他,南京市的7800多名农民环卫工都没有社会保障,无所依靠,这些农民环卫工的大管家——南京市的环卫所,七年改制没有结果,目前仍处于一种既非事业单位、也非企业单位的尴尬境地。

  南京环卫所改制7年就拖未决

  23号的凌晨6点50分,在南京市河西江东中路,正在打扫街道卫生的40岁环卫工人林绍忠被一辆汽车当场撞死。由于没有工伤保险,林绍忠最终只能按照交通事故进行赔偿。从2003年以来,南京每年都有3到5名农民环卫工在工作时遭遇车祸身亡,但都由于没有上保险,只能被认定为交通事故。

  来自安徽的黄时成老人,他在南京新街口街道做了21年的保洁员,在2005年环卫所改革中,他被划到环卫所,当了4年的环卫工人。三个月前,退休回家的黄老只拿到环卫所补助的1200元钱。由于没有了收入来源,老人对今后的生活很担忧:

  黄时成:一年补助300元,4年补助1200元,你像我一个单身汉,无儿无女,在这边20多年了,我晚年生活怎么过?

  与黄老相同情况的人还有不少,但有关部门,至今仍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南京市玄武区环卫所的副所长范萍萍就无奈的表示,玄武区两个多月前总共辞退了70多名老人,按照他们的工作年限,给予了每人一年一个月工资的赔偿。而黄老退休后的生活,环卫所无能为力:

  范萍萍:他在我们单位工作期间,我们可以给他按照一年一个月工资进行补偿,现在他应该到当地安徽,找他当地的政府来解决他无保户的问题,我环卫所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提到南京市环卫所改制的问题,范萍萍也很无奈:

  范萍萍:2003年,就开始提出要改制,一直改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既不是事业单位,也不是企业单位,我们法人代表资格又给取消了,所以我们现在等于不伦不类。

  其实在2002年,南京市就已经开始探索环卫所改制。在2004年7月,南京市撤销了环卫所的事业单位编制。但此后,改制便停滞下来,久拖不决。一份《南京市环卫职工工作、生活状况及住房情况汇报》显示:南京市约有7800多名农民工保洁员没有签订用工合同,未办理 “四险一金”。到现在,南京市环卫所“事改企”已经呼唤了7年。

  究竟什么时候环卫工人才能拥有自己的编制?环卫所改制的方向在哪?南京市市容局环卫处毛华俊处长的许诺兴许能给四处碰壁的环卫所改制带来希望:

  毛华俊:环卫改制这个进度要加快,我们马上下面从年底开始启动,明年上半年要完成。

  环卫所改制人员分流、经费成阻力

  2002年,南京市开始探索环卫所改制的初衷是什么?这期间遇到的阻力主要集中在那些方面?记者通过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传统体制下老职工的强烈反对。南京市目前环卫系统有11000多人,其中7800多人是没有任何保障的农民环卫工,主要是外地人,剩下的近3000人,是在原来事业单位体制下的老职工,他们享有比较完备的保障。因为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待遇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特别是养老和医疗方面,所以原有体制下的老人就强烈反对事改企的转制改革。

  第二个原因是经费问题,当前担当环卫工作主力的农民环卫工,对于环卫所而言,用工成本很低,基本上除了每个月1100元左右的工资,就无需别的支出了,而且逢年过节也不用安排他们休息,如果转制为企业以后,全部签订劳动合同,工资、保障就要全部到位,这也牵涉到经费来源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改制一直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制迫在眉睫 市场化为基本方向

  不仅是南京,在全国其他地方,不少环卫所在改制的进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人员分流困难、职工待遇降低、创收任务加大。那么,环卫所到底该不该改制?有人认为,环卫部门属于公益性质,环卫作业追求的是环境卫生的高质量。而企业运作,它追求的核心是利润。追求利润和保证环境卫生质量本身就是相矛盾的。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主任杨宏山昨晚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纵横》采访时表示,环卫所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

  杨宏山:环卫作业应该要改革。这个行业的问题首先是传统的事业化管理体制下资金投入不足,因为环卫作业长期是依靠政府投入和拨款,缺少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第二方面,在事业化的管理体制下,这个行业的人员结构严重的老化,另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城里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的付出很大,工资很低,所以则各行业在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下,可持续发展面对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环卫行业的特殊性给改制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环卫行业历来是社会弱势群体较集中的行业,环卫职工的工作又是最辛苦的、最默默无闻的,收入也是最低的。由于传统观念和世俗的偏见,一般进环卫工作的大多数是能力差、文化程度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就业能力弱的人。

  杨宏山副主任认为,南京和全国不少地方一样,改制艰难的深层原因是最初改革的设计思路比较模糊,因此带来了随后一系列的问题:

  杨宏山:南京市环卫作业是走事业化还是企业化,在这两点之间反复进行徘徊。结果事业化没有维持,企业化也没有发展下去。所以对于过去的这些老职工来讲,今天要让他们转变身份,过去的贡献怎样进行结算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第二,在这种不是也不企业的管理体制下,对于新招聘的大量农民工,城市不可能给他们事业化的待遇,但是一旦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闪失,比如受到了一些伤害或者车祸等,由于他的劳动用工制度不健全,没有按照企业化的制度运作,他的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

  环卫所改制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杨宏山给了建议,环卫体制改革最好是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

  杨宏山:我想环卫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是要走向市场化、走向民营化,应该是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于过去的事业化管理的这些老员工,一方面保障他们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他们再就业的要求。对于这些员工,退休一个,这个体系就压缩了一部分,最终等到这些员工大量的进入了退休之后,这个系统他的作业体系就小了很多,对于新来的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这种新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化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障外来农民工的权利,政府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的要求保洁公司要与农民工签订工伤保险合同、大病统筹的合同,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的管理,进一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江苏台记者孙西娇 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