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到西南,“5·12”特大地震,让龙江大地与地处大西南的剑阁县紧紧联系到一起。

 雷厉风行抓援建
     首批7大类40个援建项目迅即敲定

    2008年6月13日,中央确定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剑阁县灾后重建。从中央部署到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在剑阁县竖起大旗,只用了12天。

     首批7大类40个援建项目在6月19日粟战书省长主持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迅即敲定。

    7月1日,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盖如银代表省委、省政府来到剑阁视察援建工作。9月2日至5日,省长栗战书,省委常委、副省长杜家毫赶赴剑阁县实地考察灾情,检查指导黑龙江省援建工作,慰问援建前线指挥部及各专业支援队成员,与我市共商对口援建大计。

    2008年10月21日,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全体人员与当地干部开了一次“碰头会”,就援建项目中3个集中安置小区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共商解决之道。

    目前,第一批7类40个援建项目36个开工建设,剑南公路、广坪小学交工并投入使用;第二批9类100个项目全力推进。

 实干的黑龙江人
    不说大话,不怕困难,只干实事

   “黑龙江人不说大话,只干实事。”多次接触过黑龙江省工作人员的剑阁县拐枣坝社区张志平说。张志平家房屋在地震中受损,黑龙江援建工作展开后,不仅给他修建每平方米1000元以下的只收成本价的新房子,还按房屋受损情况给他旧房补贴钱。

     剑阁县农村受损情况严重,各方专家根据当地农民需要,设计了18套农民自建房平面图纸。黑龙江派出24名建筑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深入42个重灾乡镇开展专门技术指导。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1000余受灾户,发动黑龙江省有能力、有爱心、有意愿的企业或个人结对帮扶。

    黑龙江省还举办了对口就业援助现场招聘会,有517人签定用工合同;与省人事厅一起在广元市举行大中专学生就业招聘会剑阁专场,签定就业协议79个;协助大庆华拓数码公司在剑阁设立人才培训基地。

    他们开展医疗卫生、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医疗援助。黑龙江省卫生厅派出的两批共55名卫生支援队员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当地同行和百姓的普遍赞誉。

    实干是黑龙江人的个性:指挥部成员杨臣、洪友会被医生“勒令”必须休息治疗,可他俩硬是跑到工地上。

    剑阁的湿热气候,让适应了北方干燥空气的同志被湿疹困扰,却没一个人因此影响工作。

    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综合计划组组长肖兴民,援建的各个项目他要参与。家中几次电话告知岳母病危,但他却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指挥部陈霖的孩子可以叫爸爸了,可陈霖听见的第一声“爸爸”是在电话里,他不敢与儿子视频,因为他太想儿子了。

    去年,总指挥刘国会、副总指挥刘双的孩子高考,副总指挥高占国、成员陈卫东的孩子中考。他们没在孩子身边,但四个孩子都升入了名牌学校。

   在援建面前,黑龙江人心里揣着大爱的事业。

 龙剑融为一家人
      剑阁是黑龙江人的第二故乡

    “轰隆隆……”在开封医院建筑面积3515平方米的重建工地上,车来车往,热闹非凡。开封医院副院长徐兴培说:“剑阁县开封医院重建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全靠黑龙江的对口援助,他们不仅先期投入50万元,还在工程的规划、启动、实施过程中全程参与,灾难将黑龙江人和剑阁人的心连在了一起。”

   “剑阁是你们的第二故乡,你们是黑龙江的‘剑阁人’。”去年12月29日,剑阁县委书记冯安富在欢送黑龙江援剑前线指挥部第一批干部时深情地说。

    采访中,黑龙江省支援剑阁县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进一步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顽强拼搏的精神,加快推进第一批援建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第二批援建项目,为剑阁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

    援建“十二字”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去年6月17日对援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办快、办实、办好。省长栗战书强调援建工作要求实、务实、做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制订援建“十二字”工作方针,确定了黑龙江省援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本着“救险、救急、救民”的原则,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充分尊重受援方意愿,采取“政府主导、依靠当地、面向市场”和“交支票+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援助”的援建方式。

    援建的基本原则   援建指挥部确定了援建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援建;坚持按照重建规划实施援建;坚持协商协调、依靠当地的办法推进援建;坚持节约、实用、适用、安全的原则搞好援建。

   “五个援建工作机制”    即重大决策的协商机制,项目建设的推进机制,解决问题的沟通机制,援建工作的监督机制,党组织的保障机制。其中指挥部与县纪委建立了监督协调机构和监督协调机制,相互通报掌握的援建项目进展情况,全过程参与援建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发现的问题。由于援建机制保障有力,实现了援建工作的无缝隙对接和无障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