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我市举行解读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主要任务是解读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的落实省委“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部署。
市政府办副主任杨晓波就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作解读。
杨晓波:一、关于市委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
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明确指出:推动广元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目标任务不动摇,深入实施“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市委七届七次全会要求,落实省委“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部署,必须突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这一总体取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省委全会认真落实党中央要求,鲜明提出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这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也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总体取向。就广元而言,推动转型发展,就是要研究如何优化经济结构的问题。广元依靠资源大规模开发的路径支撑难以为继,依靠环境容量、劳动力价格等比较优势的要素支撑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发展,就是要研究如何转换发展动能的问题,把创新的动力落实到实体经济,落实到企业,特别是要落实到民营企业。广元发展滞后,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太少,目前全市“四上”企业有1106户,在川东北地区中居末位,分别比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少1067户、355户、517户、284户,比汉中也少877户。必须痛下决心,把“四上”企业培育壮大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突出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三个重点,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提升“四上”企业数量、规模、质量三个关键,真正把支撑经济发展的实体经济培育壮大起来。推动跨越发展,就是要研究如何提升质量规模的问题。这些年广元发展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质量规模都上了新台阶,但综合实力与全省其他市州还有不少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好省委“五稳八进”要求,特别是要做到高质量前提下高速度进、提高就业容量和增加财税收入的高质量进、城乡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快速增长的高效益进,始终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确保实现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完成。
二、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的六个并重
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做出了《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决定的部署要求,立足广元发展实际,明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必须坚持“六个并重”。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快速发展并重。广元经济发展滞后、规模总量较小,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同时,要坚持后发优势、高点起步,同步重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坚持培育新动能与重视旧动能并重。当前,全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传统产业支撑,培育新动能和创新驱动任务日趋紧迫,新旧动能共同发力、要素和创新双轮驱动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存在。三是坚持工业主导与大力发展服务业并重。工业主导地位必须始终坚持,这是快速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效的主要路径。伴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要逐步推动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增长,加快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坚持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并重。加快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积极支持市主城区率先发展,提高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广元经济的“稳定器”和“发动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深入推进三江新区建设,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原则,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五是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元的命脉所在,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推动广元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始终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最大财富。六是坚持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的主要方面
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突出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一是着力解决经济规模不大的问题,把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改变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不强的现状,加快做大经济规模,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二是着力解决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大力培育现代大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改变产业总量小、实力弱、分布散,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的现状,持续做大产业规模,整体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核心力量。三是着力解决发展联动能力不足的问题,统筹推动产业延链集聚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变三次产业融合不够、配套能力差、生产成本高的现状,形成良好产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着力解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集聚和科学配置产业、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强化企业创新意识,改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和创新人才总量少、引进难、留住难的现状,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五是着力解决开放合作程度不深的问题,实施大开放大合作战略,加强面向发达地区、目标市场的开放合作,瞄准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国内外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加大招引力度和政策优惠力度,改变合作总量小、层次低、缺乏大产业大项目的现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六是着力解决环境条件支撑不足的问题,巩固提升区位交通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的聚集功能,改变两化互动不足、发展环境不优、要素保障不力的现状,为高质量发展强化要素和环境保障。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宋明强就构建产业体系、县域经济发展作解读。
宋明强: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及其两个重大决定都对构建具有广元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板块做出了系统部署,是解决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现在,我就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简要解读。
一、深刻把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背景和意义
——省委决策部署为产业定位提供了发展方向。根据省委决定,支持广元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北向东出桥头堡,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培育油气化工、机械汽配、绿色食品、丝纺服装、建材家居、旅游康养等产业集群,这为我市产业定位指明了着力方向和发展重点。
——新的产业革命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发展机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蓬勃兴起,以智能、低碳、普惠为特征的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互联网+”方兴未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跨界、跨产业、跨行业、跨区域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
——交通区位之变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广元已经迈入“高铁时代”,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这次省委全会将广元定位为全省四大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为产业承接转移厚植了基础。广元地处成渝西“金三角”中心地带,承接成都、重庆、西安、兰州辐射带动机会大大增强,成广合作、浙广合作势头良好。
——乡村振兴战略为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经济振兴、产业振兴,基本落脚点在县域经济、在乡村基础,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市城镇化水平偏低、乡村幅员广阔、腹地占比较大的县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解决“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构建具有广元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乘势而上,筑牢广元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快布局,努力延长产业链、扩大价值链。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建“一核四带六链”产业布局,市委七届七次全会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发展思路,对优化布局作出了丰富提升。原则上三次产业体系大板块不动,只是在新型工业体系中增加了建材家居,形成了工业“6+2”产业体系,即重点发展食品饮料、新材料、清洁能源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家居、生物医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放在生态康养旅游和现代商贸物流上。现代农业仍然坚持优质粮油、生态畜禽水产、高山绿色果蔬、特色山珍、富硒富锌茶叶、道地中药材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和苍溪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道地中药材、油橄榄、米仓山富硒富锌茶叶、剑门关土鸡、生态肉牛羊七大全产业链。这表明,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决策部署符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我们要坚定抓下去,努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链发展、聚集发展。
二是加快把产业发展落实到项目和企业上去。全会指出,创新的核心是抓住“四上企业”。只有把每一个项目做成精品,把每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产业才会大发展大飞跃。围绕“一核四带六链”布局,聚焦产业园区和主导产业定位,围绕高端产品、特色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重点瞄准央企、优势民企等,引进一批产业大项目、好项目。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工业、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等发展。
三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全会指出,必须坚决破除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推动财税金融、优质要素供给、人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加快智慧广元建设,推进“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精心做好要素保障,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推进协同发展夯实县域经济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
县域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
一是打破县域“围墙思维”。突破本县资源框架、产业认知定势,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灵活现代发展路径。
二是布局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一县一主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经济强县、现代农业强县、文化旅游强县、生态康养强县。推进产业成链发展、融合发展。
三是构建县域新型城乡关系。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化发展小城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四是建强平台园区有效载体。“筑巢来引凤”,把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平台搭建的“干”和“核”,推进“一园一主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城市型经济转型。
五是完善县域经济体制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撤乡并镇,增强承接上级赋予自主管理权限的能力。突出县域差异化考核,完善县域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主任盛锦解读工业强市。
盛锦: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作出了推动治蜀兴川广元实践再上新台阶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政治站位和战略谋划。特别是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进一步指明了未来三年工业强市的奋斗目标、总体要求和发展路径,站位高、定位准、措施实,对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就全会对工业强市有关内容进行简要解读。
一、进一步明确了产业体系
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作出了“重点发展食品饮料、新材料、清洁能源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家居、生物医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的“6+2”工业产业体系布局。充分体现了市委一以贯之抓“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激情担当,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与时俱进谱新篇的发展定力。
这次全会提出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只是在之前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新增了建材家居产业。主要是基于省委对川东北经济区、对广元“要重点培育建材家居等产业集群”的定位和我市建材家居产业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契合当前我市大力推动成广合作、承接成都家具产业转移这个重点。
按照市委“6+2”产业体系定位,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和饮料制造;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铝基、锂电、磁性新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清洁能源化工产业重点推进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机械电子产业重点发展电子装备、智能终端设备和高端数控、通用航空等;建材家居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家居和装配式建筑构件;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动力及蓄能电池、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和数字经济等;军民融合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做实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四川广元)、广元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积极推进以广元为重要节点的成都—广元—西安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带建设。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发展,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智慧园区。
二、进一步铆定了奋斗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到2020年,全市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1250亿元。其中:食品饮料产业400亿元、新材料产业200亿元、清洁能源化工产业170亿元、机械电子产业180亿元、建材家居产业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80亿元。加快培育铝产业、绿色家居两个200亿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个100亿产业集群。努力建成“一城四基地”,即:中国食品工业名城,西部地区知名的绿色食品基地、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绿色家居产业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铝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秦巴药都”。
三、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
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特色优势鲜明、主导产业突出、支撑强劲有力、“四化”联动协调的现代化县域工业经济体系。按照“一县一主业”布局原则,构筑全市新型工业发展“一核八组团”空间架构。广元经开区要发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核心作用,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领头雁”,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新材料、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产业;苍溪县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化工、农产品深加工;旺苍县重点发展建材家居、农产品深加工;剑阁县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青川县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利州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食品饮料;昭化区重点发展绿色家居、食品加工;朝天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建筑建材。
四、进一步强化了发展举措
在全省的工业发展体系中,我市工业还欠发达,是短板、是弱项,我们要认真贯彻全会精神,补短板、强弱项,做大做强“6+2”产业。坚持把产业发展落实到项目上去,突出工业招商、产业招商,追商追资、招大引强,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目标,瞄准中国制造业500强、央企、优势民营企业,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战略合作;深化成广合作,积极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推动与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协作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难题;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营造“亲”“清”的政商关系,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做大做强“6+2”产业,打造工业新动能,重塑工业新优势,推动发展高质量,为实现“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决战决胜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贡献工业力量。
市统筹委主任、市三江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建强就加快三江新区建设进行了解读。
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对事关广元未来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思路进行了再梳理、再谋划、再落实,特别是提出加快建设三江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一核一城三区三高地”是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市委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政理念和因时因势不断发展的科学精神。
开发建设三江新区,是五届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这些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市委市政府的预期目标和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将三江新区作为我市的“特区”来打造,因此,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推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产业新城建设”三位一体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第一,坚持基础先行,构建综合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一是围绕“三化”高品位规划建设好以宝轮为核心区域的新城区,坚持基础设施与发展相配套原则,优先建设骨干路网,组团之间道路,配套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康养旅游等公用服务设施。二是整合棚户区改造等各类项目实施,积极推行“城市综合体+配建基础公用设施”的模式,优先开发建设安全坝、刘家河片区。加强特色小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把三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主体。到2021年,核心区范围内货运南环线、第二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白龙江大桥、白龙江滨江路及堤防工程全面建成,完成坪雾、红星村等相关组团土地整理等项目。
第二,聚焦发展短板,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三江新区发展当前靠项目,长远看产业。因此,一是要坚持市场导向和产业政策引导,深入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聚焦食品饮料、新材料,引进和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支持重大技术升级改造、重大创新研发平台打造,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或新三板上市,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和战略重组,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的大企业集团。二是依托区域内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优势和川陕甘结合部区位优势,集中布局快递物流、铁路物流、空港物流等功能区块。依托广元内陆港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服务业,加快集聚高端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要素,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和信息等服务产业。三是加大昭化古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力度,培育生态康养旅游业集群。四是以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建设观光农园、农业公园和教育农园,拓展农业旅游功能。力争到2021年1—2个产业有新的重大突破,形成2—3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5—10家旗舰型企业,规上工业产值实现400亿元以上,服务业产值实现100亿元以上。
第三,创新支持政策,建立运转高效指挥工作体系。三江新区是我市的“主干”和“特区”。一是立足“三特”,强力推动“放管服”审批改革和“容缺后补”机制,再造流程提速增效,建立优良营商环境。强化规划执行刚性,在法定规划发布后,除重大重要项目和市本级实施项目外,其余项目由属地审批,跨区域项目由市规划部门作技术统筹;探索核心区内的乡镇实行共管或委托管理机制。鼓励各县区在三江新区共建产业园区。二是完善“基金+公司”融资建设模式,积极推行EPC+F(设计-采购-建设-融资)、PPP、ABS(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租赁等融资模式,推动股权债券融资,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推广知识产权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扩大小微企业抵质押范围。三是推动市区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市场运作的新区建设工作机制。
三江新区,广元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启新程,遵循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及《关于三江新区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快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把三江新区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引领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康养之都”支撑区、高水平开放合作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