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民为本推进社区建设
市政协主席    王振会

    城镇社区作为城镇发展的基础细胞点、城镇工作的基本承接点、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和前沿,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改善、维护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在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社会阶层深入分化、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群众需求日夜更新、人口流动显著加快的新形势下,作用更加凸显,地位更加重要,难题明显增多。

文化是社区文明的灵魂,
让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凝聚“民心”

    社区文化是整个文化的基石,是凝聚民心的粘合剂。社区文化在改善生活质量、修复伦理失根、弥合道德断层、提升时代“精气神”上作用重要,在保持城镇记忆不丢失、城镇精神不衰落、城镇文化不塌陷上地位独特。社区文化微观而不微小,底层而不“低下”,软功需要硬做。
    坚持方向的正确性。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政治方向要正确,始终把社区文化摆在“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三个贴近”的三维空间来谋划,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目标不动摇,发展先进文化方向不偏离,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色。“民本”取向要强化,来自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回归群众,小中见大、虚中求实、以文化人,纯洁思想、抚慰心灵、引领风尚。“自办”导向要发扬,政府主导、社区主办、居民主体,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发挥规划的引领性。坚持多规衔接、多规合一、总专结合,制度一体设计,设施一体建设,政策一体保障。规划要特别体现历史文化传承、特色文化发掘、城镇文化彰显,加强历史街区、特色街名、文物古迹、地下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城镇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城市记忆的消失。
    提升阵地的高效性。继续推进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同质、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增加社区文化阵地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着力共建、共管、共用和共享,研究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的措施办法,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把握活动的经常性。坚持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外来、通俗与高雅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进行传播,喜闻乐见、寓教于乐、雅俗共赏,挤压庸俗、低俗、媚俗空间,远离黄、赌、毒,抵制封建迷信。发掘地方文化特质,创建特色文化社区。引导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有机互动,让网络文化密切服务居民生活。

民主是社区管理的生命,
让居民自治最大限度集中“民意”

    顺应“民本意识”。民为邦本,权为民本。随着社会阶层的深入分化、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面向社会与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镇社区。社区居民价值观念更加多元、行为方式更加多样、人格取向更加独立、社会活动更加自主,对社区依附性参与逐步减弱,对社区行政化管理日益抵触,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明显增强。重视公民意识的觉醒,把握居民参与民主生活规律的变化,顺应大众对基本权利的追逐,增强“民本意识”成为必然,用民主方式管理社区成为必然。
    增强“渐进意识”。民主进程既慢不得,也快不得,要增强“渐进意识”,顺应民心、把握技巧、借助时势、循序渐进。社区建设、管理和发展,依赖社区民主发育、发展和成熟,依赖社区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社区民主建设,要逐步扩大民主范围,提高民主质量,提升民主层次,“增量”“放量”发展。
    提升“自治意识”。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稳步扩大社区直接选举覆盖面,积极探索社区、小区“两级委员会自治体系”、“议事与办事分离机制”建设,全面带动社区居民自治。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变“他治”为自治。
    掌控“行政意识”。防止社区管理“行政化”,关键是构建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协助关系,核心是建立政府行政体系与社区自治体系互动机制,要害是落实行政部门“责权相称、人随事走、费随事转”规定,形成两种机制作用、两种资源整合、两种力量互动管理新格局。

服务是社区工作的核心,
让公共服务最大限度惠及“民生”

    增强服务功能。增强教育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宣传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荣辱观,履行居民公约,形成“以德为先、知恩感恩、理性友善、诚信包容”的社会氛围。增强协商功能,召集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协商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便民服务,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增强协作功能,落实基层政府人员配置、工作任务、服务承诺、考评监督、工作经费“五个到社区”,协助做好社区治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就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等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增强监督功能,组织居民有序参与公共政策听证活动,参与对基层政府、派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民主评议,参与对供水、供电、供气、环卫、园林、治安、物价等市政服务的民主监督。增强指导功能,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增加服务设施。社区工作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对建设资金来源、产权归属和使用管理作出明确规定。三江新区、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改造,应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纳入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没有工作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应由政府负责建设、调剂置换、购买租借加以解决。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倡“一室多用”、“一站多功能”、“一中心多站点”,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服务机制。整合社区信息网络资源,建立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县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面向居民的服务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和服务力量,组建“一门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社区政务大厅,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一体化推进。社区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实现办事时间最长化、活动空间最大化、设施开放最优化。分片包块、上门走访、服务承诺、结对帮扶,密切社区与小区、楼栋、居民的关系。驻社区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要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单位服务向社区服务延伸,“单位人”向“社区人”回归。
    强化服务保障。应将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政府兜底保障。社区工作人员报酬标准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按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保险,落实住房公积金政策。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方式,兴办社区公益事业,可以吸纳社会资本、公益资金、居民筹集资金来增加投入。

和谐是社区发展的基石,
让和谐稳定最大限度保障“民安”

    发展社区经济“固”和谐。社区经济是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面向贫困社区或社区弱势群体增加就业和收入的发展性投入性经济活动,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街道、社区办的实体。政策扶持资助是前提,社区工作者鼓励倡导是动因,利用社区资源是条件,居民互助创办管理是形式,居民劳动受益是核心。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社区经济发展新路子、新模式,加大投资性发展性拨款、贷款担保和税收减免支持,支持鼓励低收入居民生产性创业、保障性就业和互助性合作。
    化解矛盾纠纷“建”和谐。建设和谐社区应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全面的社会管理网络,让上情及时下达、下情畅通上传、矛盾就地化解、纠纷随时消除。坚持干部下访、社情台账、网络问政、居民论坛、点子信箱等,最大程度尊重各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实现诉求与政府“直通车”、居民与社区“零距离”、居民之间互信团结。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实现小纠纷不过夜、大矛盾不出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专群结合、技防人防结合,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创新管理、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和谐社区。
    完善保障体系“创”和谐。社区困难群体往往社会活动空间狭小、就业增收门路狭窄,社区成为生活的最主要依托。应在大力开发社会服务岗位、解决就业再就业、增加刚性收入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优抚救济、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把惠民助民的政策落实到社区,消除社会保障在社区的死角和盲区,切实解决社区困难群体实际困难。
    强化公平正义“护”和谐。找到社区居民共同利用关切点、各种利益交汇点,找到居民政治权益、经济利益最大公约数,民主理财、民主办事、民主说理,公开居务、公平待人、公正处事,形成弘扬正气、崇尚正义、维护规则、遵守秩序的社区氛围。

党建是社区建设的保障,
让基层组织最大限度维护“民权”

    社区基层组织是社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的组织骨架。以党组织为核心,以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建立上下互动、左右联动、高效运作的社区基层组织体系。
    增强“党的意识”。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适时建立社区大党委,改变社区党员数量普遍增多、党组织设置规模普遍偏小的“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导核心作用,领导体系扁平化,组织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功能化,管理体系民主化,维稳体系常态化,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多种形式的党员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扩大党员示范影响。
    发挥“车头效应”。加强社区党委、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建设的关键是选好选准班子带头人。应把“两委”班子“一把手”的培养、选拔、使用作为社区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应解决有人办事、办事人手不够的问题,在现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居民委员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鼓励社区民警、群团组织负责人进入“两委”班子。
    夯实组织根基。根据公共资源、人口规模、管理幅度,合理优化社区管辖范围,社区太大则管理顾此失彼,社区太小则管理浪费资源、增加成本。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分类指导、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充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设置,区别和对接行政部门管理服务机构职能,增强开展自治活动、协助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小区委员会、楼栋业主委员会建设,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栋栋长,积极开展楼栋居民自治。建立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协同管理、合力服务。培育扶植慈善类、服务类、活动类社区民间组织。
    加强队伍建设。扩大“进入通道”,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人员,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鼓励机关单位干部、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退休干部、知名人士到社区工作。试点聘任职业社区工作者制度,推进社区工作职业化。畅通“上行通道”,关心社区工作人员成长进步,把优秀社区工作人员培养发展成为党员,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考录公务员和选任机关单位领导干部适度向社区倾向、增加名额、提高比重、给予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