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净增12.81亿

    广元新闻网讯(记者   赵敬梅)昨日,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3.92亿元增加到16.73亿元,净增加12.81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市已建成372个生态小康新村,新启动建设生态小康新村200个,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1个。今年,我市粮食总产量将达147.1万吨,油料19.2万吨,优势特色经济作物263.73万吨,出栏生猪422万头,羊62万只,牛10.3万头,剑门土鸡3503万只。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增长15%以上。

    据财税部门分析,通过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增收措施,努力培植财源,增强收入增长后劲,全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一、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增收的主要因素有灾后恢复重建投资项目的拉动、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一批震后投资新建工业企业的投产见效。继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后,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73亿元,比上年增加6亿元以上,增幅超过60%。

    2010年,广元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73亿元,增长63.2%,增速居全省第2位,居重灾市州第2位。工业效益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0.89%,比去年同期提高27.44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4.14亿元,增长69.8%。实现利税总额22.78亿元,增长56.5%。总资产贡献率为12.0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在保重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市各级财政积极做好资金统筹平衡工作,认真落实惠民政策,继续加大民生投入,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3.92亿元增加到16.73亿元,净增加12.81亿元。净增量分别比“十五”、“九五”、“八五”、“七五”期间净增量多11.67亿元、12.56亿元、11.75亿元、11.89亿元。年均增量分别是“十五”、“九五”、“八五”、“七五”时期年均增量的11.1倍、42.7倍、6.9倍、14.2倍。特别是在2008至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净增加9.95亿元,占“十一五”期间五年累计净增量的77.7%,分别比“十五”、“九五”、“八五”、“七五”时期净增量多8.81亿元、9.7亿元、8.89亿元、9.03亿元。

    市发改委主任杨浩告诉记者,地区间的财政收入差距在经济结构相似的条件下,主要受经济发展总量的影响。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得益于广元工业经济的高开稳走快速回升。2010年以来,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更是顺利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目标。

全市地税总收入累计达47.6亿

    广元新闻网讯(记者   杨霞)“十一五”是我市地方税收工作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全市地税总收入由2006年的4.9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8.46亿元,累计达到47.6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38倍,地方税收年度收入规模比“十五”末增长3.6倍。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广元“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胜之年。一年来,全市地税系统跳起摸高,奋发有为,地税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2010年全市累计组织地税各项收入18.46亿元,同比增收7.4亿元,增长66.4%。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收入总量连续两年升位,全市9个征收单位地税收入全面增长。

    2010年,全市入库重建及援建项目税收4.87亿元,占总收入的26.38%;灾后重建以来,累计入库达7.7亿元,占总收入的21.44%。全年落实优惠政策减免地方税收4.1亿元,占总收入的22.13%,其中震灾减免13023户34638万元,占总收入的18.76%,占减免税总额的84.77%;落实下岗再就业、残疾人税收优惠减免382万元惠及1042人;灾后重建以来,全市累计减免地方税收7.4亿元,为我市灾后经济恢复增长、促进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市地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时期的地税收入工作,最突出的贡献是:地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大幅提升,由“十五”末的53.25%提高到2010年的71%;最不易的成绩是:在消化农业税停征因素和灾后税源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地税收入连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年均增幅达44.25%,高出“十五”增幅24.48个百分点;最明显的特点是:投资拉动型的收入增长结构得以凸显,建筑业和灾后重建成为地税收入来源的主要支撑;最给力的支持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扶助民生,5年来全市共减免地方税收9.78亿元,每年减免额达到近2亿元,占5年地税收入总量的20.54%;最显著的变化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保障机制得以建立,制约地税经费的“瓶颈”得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