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忠则在2003年9月-2007年8月,作为《日本经济新闻》驻华记者在北京工作,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大活力。任期届满后回到日本,吉田有了了解、采访在日中国人的计划。他的写作出发点有二:1、刚回日本时,看到书店里有不少报道中国和中国人的书,但以负面居多,他认为日本与中国不仅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更有国民与国民的交流,媒体人不论亲中或反中,首先应该从公正的立场出发来客观地接触、认识、报道中国;2、要认识中国,不妨从身边入手,去了解在日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与他们成为朋友,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去感受中国的活力,去理解中日关系的本质。
为此,吉田忠则先从经济圈入手,从2007年9月开始采访,逐渐扩展并深入到华人社会的各个方面,收获颇丰。2008年7月开始,《日本经济新闻》夕刊连载了吉田有关在日中国人的报道,题为《抬头中的新华侨》,共19回,获得很大反响。此后,吉田继续深入采访,终于在2009年11月19日以专著的形式推出了《看不见的邻人》一书,为在日华人社会留下了文字记录,对在日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给出了精神描述。
吉田回顾说:在贫困带来的绝望和对未来的希望的交织中,日本实现了高度成长。现在日本为了找回活力,应该怎么办?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开始采访那些来自高度成长的中国的人们。
吉田报道在日中国人,先描述改革开放以后怀抱热情与理想的来日先驱,并从个人扩展到各种不断生成发展的华人社会的共同体,同时关注活跃在文化、艺术、经营、金融、教育、学术、科研、技术等多种领域中的优秀中国人,并对在日华人新人类也做出描述。
至少50位以上的在日中国人,进入采访视野,受到介绍。通过他们,吉田忠则认为日本社会必须更加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群体,在日益多样化的国际化社会中主动积极地了解对方的想法。过去,日本公司里的隶属关系是,日本人是上司,中国人是下属,企业总是希望中国人适应日本的做法。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人在日本企业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国资金进入日本收购日企,以中国人为上司、日本为下属的企业型态在增加。对于日本而言,中国的经济是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存在;对于日本社会而言,邻人、同事、同学、交易对象等,到处都是中国人,日本人必须做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准备——这种现实,迫使日本人和日本社会必须接触、了解在日中国人,虽然他们融入日本社会并不显眼,但他们近在身边,他们的活力和干劲对日本社会有刺激作用。
吉田特别强调,中国人在日本已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共同体,如芝园团地集居区、池袋中华街的商业区、中国人志愿者协会等民间社团等,还有日企中的就职者群体等。在日中国人登录者近65万人,在日华人总人口已突破80万。“友好”固然很重要,但无条件的“友好”是有极限的。中国人更注重的还是在日生活、在日工作、孩子教育、创业发展,以及融入日本社会等现实性话题。日本正在走向国际化社会,需要从在日外国人,特别是中国人身上吸收活力和元气,互相刺激,互相竞争,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举例来说,大部分日本人安于当工薪族,而中国人都想做老板,独立创业欲望旺盛。日本人要学习中国人不畏失败,勇于再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吉田尤其关注在日中国人二世,认为他们将是超越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框架的全新一族,是充满希望的一代。随着家庭和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新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会获得心理上的宽裕,他们不必再面对80年代留日中国人所直面的“生存关”,而是与日本人自然接触,融为一体。今天的日本已经并将继续接受以中国人为代表的广大外国人,如何让他们成为日本迷,对日本拥有亲近感,这是日本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