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什么,问需于民;干不干,问情于民;怎么干,问计于民;干得好不好,问绩于民”,保证当地老百姓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日前,记者在杭州援建指挥部采访发现,该指挥部在援建中实施“四问四权”,切实为民办实事,建立起一套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

    “今天在这条路上开车就像开飞机一样。”在从竹园去白家乡的路上,司机说过去要开一个小时,今天只用了10分钟。杭州指挥部干部柴明雄告诉记者,等竹园镇至剑阁下寺镇公路二期工程完工后,还会对这条公路进行加厚,“这条路修起以后,才发现重车特别多,是当初老乡们都没想到的。万一我们一离开,路面就出现损坏,老乡还不得骂我们啊?”这就是杭州援建的最后一问:干得好不好,问绩于民。他们把问绩于民提前想到了。

     在白家乡小学,记者发现有一个残疾学生进出教室的通道,很感慨余杭区考虑得细致周到。“你没看到哟,当初修学校回填地基、打桩时,他们整得好结实哟,由于是洼地回填土方多,桩基比现在看到的5层楼房还高出几倍。”一位在工地干活的老乡说,他在工地上行使监督权,很佩服杭州人考虑周到细致和对工程质量的高水平、高要求。

    在竹园老镇的立面改造和网管改造中,需要什么花纹,什么样式,指挥长李包相亲自到百姓家中征求意见;在碑梁路的设计施工中,副指挥长竺豪立亲自登门听取竹园镇一位退休老书记的意见,并采纳其合理建议。

   “所有的援建项目,不能哪个单位和哪个人说了算,要充分调动广大老百姓的积极性,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李包相告诉记者,“四问四权”是从杭州带过来的工作作风。在杭州,政府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充分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听取老百姓的建议,最终还得让老百姓满意。去年来到青川援建竹园,指挥部将“四问四权”融于每一个项目之中,这样既保障了村民的权利,也沟通了感情,有效化解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