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家乡青川的眷恋,带着对新家邛崃的希望,6日,青川第二批63户因灾失地农民,乘坐10辆大客车离别青川,来到他们的新家——邛崃市临邛镇鲁川安置小区。

青川:告别故土

    5月5日,青川县关庄镇寺坝板房区一派喧闹。冒着午后酷热的太阳,一些群众正在收拾行李,并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把行李按号放到对应的军车上。做为青川县第二批跨市异地安置的受灾群众,他们等待着,踏上邛崃的土地,开始新的生活。

    来自红光乡东河口村的何银安看着已经收拾一空的板房内一片狼藉,眼眶有些湿润。他对记者说,住了将近一年的板房,虽然简陋,但已经习惯了,还是有点舍不得。而生活了一辈子的这片土地,对他而言更是承载了太多的感情——地震中妻子被深埋在了这里。这一走,几十年的生活记忆就像是被抽空了一样。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他语气一转告诉记者,第一批安置到邛崃的他的外甥女一家告诉他那边条件要比老家好些,有房子,有地。他到了邛崃,一定会带着两个十多岁的儿子好好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也为了告慰妻子在天之灵。

    相比之下,何银安的同乡王安喜一家就少了几分离愁,更多了些对新家的憧憬。王安喜夫妇俩十几年前就到北京打工了,今年二十岁的儿子也基本上是在北京长大的。他们一家对家乡的概念和牵挂只剩下了一个老母亲。当记者问及他们这次搬迁的感受时,他们只是不住地夸奖政府好。据他们讲,从开始准备到搬东西上车,他们都没操过心,一切都由政府安排妥当。

    确实,青川县对这次异地安置过程早早就做了详细的计划,并吸取第一次安置过程的经验,完善了很多细节,尽量让群众省心、省事。据青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开明介绍,青川县成立了因灾失地群众跨市异地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尽的方案,并同省因灾失地农民跨市异地安置办公室协调军车,全面确保这次安置工作的顺利完成。

    5日晚,来自关庄镇旭光村的何春搬一家在板房内吃了他们在青川的最后一顿晚饭。附近相熟的亲朋好友纷纷送来一些水果特产。在一些不相干的家长里短之后,话题终于转向了即将到来的离别。何春搬10岁的儿子的裤袋里被乡亲们塞满了一些零钱,他一家三口抹着泪,朴实的他们已经说不出来太多感谢和离愁。只是不住地念叨着:“我们也舍不得啊,可是这里没地,没房子了。去那边还有个盼头,孩子也能有个更好的未来……”

邛崃:奔向新家

    6日一早,在简短的欢送仪式后,来自青川县5个乡镇63户共238名因灾失地群众踏上了客车。此时,坚毅的青川人们已经抹干了离别的泪水,用满怀期盼的笑脸去迎接新的生活。

    6日下午2点多,载着这些受灾群众的车队顺利抵达了邛崃市鲁川小区。邛崃的乡亲们用喜气的秧歌欢迎着他们,而邛崃市也安排了专门的人员引领这些群众到他们的新板房。邛崃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兴军还专门在这里等待着青川客人的到来。据刘兴军介绍,这些群众暂时安置在鲁川小区的板房区内,等他们的新房子一修好就让他们住进新家,并安排他们的相关生产、生活。

    为安排好青川因灾失地群众生活,十几天前,鲁川板房小区就开始为青川老乡的到来作准备。打扫卫生,给板房编号,再贴上“户主”的名字。负责安置的工作人员还准备了米面油和牙膏牙刷,连一些常用的农具也一户一套备齐。“生活用的床、锅碗瓢盆,生产用的锄头、背篼等都是我们准备的,除了行李,他们什么都可以不带就能入住。”邛崃市民政局副局长高建说。

    两个小时的忙碌后,来自青川的群众已经基本收拾好了新家。在小区内,记者还遇见了出来遛弯的两位群众。来自关庄镇东河口村的伍恩会两口子打量着附近的环境,对记者说:“挺好的。环境挺好,这边人也热情。当地政府还给我们准备了米面油等日常用品。我们一定会好好生活的。等有时间再回去看青川的乡亲们。”

    据安置工作人员介绍,为确保青川县地震极重灾区的失地农民在今年9月30日前全部住进新房,实现永久安置,邛崃市政府双管齐下,一边抓南宝山永久性住房建设,一边抓过渡安置。当永久性住房建好后,现在安置在鲁川小区板房里的青川老乡们将入住自己真正永久的家。今日,来自汶川的145户、681位老乡也将来到邛崃鲁川小区过渡安置点安居。

   记者临走时看到,一些厨房内已经有人做饭了,这些群众已经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