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竹园镇受灾群众正在建设自己的家园   记者   刘仁   摄

     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动员会后,市“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随即对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农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三大战役”各阶段目标,确保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农村特困户建房任务6月底前全面完成。

    2008年5月下旬,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农房重建工作,其主要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7月24日,全省农房重建首次现场会在广元召开。“5·12”地震导致全市共有19.5万户农房需要重建,目前,已开工19.31万户,开工率达98.52%,完工14.19万户,完工率73.54%,完工数占应建数比例为72.5%,维修加固全面完成。兑付农房重建补助资金25.03亿元。

    六个亮点   我市农房重建特色鲜明

    一是重建思路清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调结构、控面积、上总量、限价格、错高峰”的要求,把调整建房结构、控制建筑面积、抓好建材保障、限定建材价格作为主要内容。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各地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注重了“田园风光,错落有致,特色鲜明”的空间和区域布局。市规划和建设局以及各县区政府根据各地的环境现状、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等设计了通用图集近100套,供农民自主选择。青川的青竹江流域、沙州等地的木结构房屋,朝天区羊木集中联建,剑阁县的城北、利州区的龙潭等地砖混结构农房重建特色鲜明,体现了规划要求。

    三是强化了建材保障。为满足农房重建需要,全市新建机砖企业177家,已投入生产169家,新增30亿匹生产能力。建立了特供机制,较好地控制了机砖价格。

    四是加强了质量监管。各级建设部门严格按照灾后农房重建的标准要求,加大质量监管,农房建设质量有了较大提升。

    五是体制机制有所创新。各地普遍采取政府主导、群众自主的办法修建农房,创造了自己建设、包工建设、联户建设、统规统建等多种模式。利州区马口村采取村民民主议事、自主投劳、自我监管、统购建材的办法,加快了建设进度。

    六是督导检查有力。市委、市政府专门建立了农房重建督导组,市人大、市政协联系领导亲自带队巡回督查、指导。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实行定期检查。各县区督导力度不断加大。

    八条路径   确保农房重建如期基本完成

    一是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推广轻钢结构、土木结构、钢木结构等抗震性能好、建设速度快的住房,鼓励就地就近利用木材,减少机砖需求。严格控制农房建设面积,人平建房不得超过30平方米。积极引导分期施工建设,避开建材需求高峰。

    二是抓好建材保障。加大对建材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严厉打击乱涨价等扰乱建材及运输市场行为。

    三是抓好特困户建房。通过项目整合、社会帮扶、政府帮扶、严格控制特困户建房规模等办法,确保特困户有房住。

    四是加强房屋质量安全,做到恢复重建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不留包袱。

    五是加强农房特色风貌和环境打造。突出川北村落和民居特色风貌,加快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六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按时拨付兑现建房资金,并加强监管、确保政策到位。金融部门要严格执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有关政策,降低门槛,提高信贷额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七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农房重建的良好氛围,形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的局面。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提速加快、又好又快强力推进农房恢复重建的氛围。

    八是强化督察督办。市目标办要分三个阶段对农房重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否定式记分,纳入年终目标管理内容。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及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专项督查督办,把乡镇建材特供、建材保障、重建担保资金、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特困户建房情况等纳入重点监查督办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