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空中拍摄到的航行中的“广州”号导弹驱逐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舰载机正在着舰前进行短暂悬停 新华社记者 査春明 摄

 

    新华网专稿:2009年2月23日,出航第三天,南海南沙以南海域,天高云淡,海水湛蓝。

    中国海军"广州"号导弹驱逐舰赴巴基斯坦参加多国海上联合军演途中,"直-九"C型舰载直升机在南海海域进行了甲板起降训练。

    我是一名新华社军事记者,南海是我向往的地方。我曾经四上南沙,登上过所有我海军官兵驻守的岛礁采访,结下了深深的"南沙情结"。我过去也曾多次随海军舰艇编队出访途经这里,但是,乘直升机在南海上空拍摄,还是个空白。

    申请航拍得到指挥员批准

    这是一次空中航拍的好机会。于是,作为随舰记者的我,在前一天就主动向指挥员陈岳琪大校请示,申请上直升机航拍。事情很顺利,我的申请很快得到了指挥员的批准,也得到了郭庆新机长的支持。

    接下来,我便抓紧时间将摄影器材做好上阵前的准备工作:将两台数码相机的电池充满电,两块8个G的数码卡放入机身内,擦拭好了16-35mm和28-300mm的两支镜头,(以往的航拍经验告诉我,这是两只必用的镜头,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并将两只镜头的遮光罩取下,为的是防止在空中航拍被风吹掉,影响直升机飞行安全。其余的设备全部放在住舱里,直升机空间小,要尽量轻装上阵。

    按照直升机飞行训练计划,起降训练在上午9点钟开始。8点20分,我提前来到"广州"舰的后甲板--飞行甲板,只见直升机已经从机库拖到甲板中心起降位置,机务人员正在将螺旋桨打开固定,给直升机加电,做起飞前的最后准备。随后,机组和机务人员整齐列队,身着新式飞行服的指挥员开始下达飞行任务。

    今天的飞行训练大约要进行两个小时,计划起降十来个架次。我被安排在第二个架次登机。于是,我决定先拍摄直升机起降,然后再登机航拍。

    当我背着两台相机爬到足有三层楼高的机库顶上时,直升机已经开始发动了,螺旋桨的快速转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当螺旋桨的转速达到一定速度时,声音开始发生变化,只见直升机非常轻盈地升空离开甲板,当提升到约十米的高度时,机头稍加转向然后向下一点头,快速向海上飞去,这套整个动作也就用了几秒钟,我用数码相机记录了直升机甲板起飞的全过程,两台相机轮换拍摄大场面和近景,忙得我不亦乐乎。

    巧遇海军特级飞行员

    这架随"广州"舰参加多国海上联合军演的"直-九"C型舰载机和机组,来自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直升机团,机长郭庆新,山东潍坊人,身材不高,但很结实,有着老船长一样的脸膛,为人实在,有一说一。

    在舰上我和他聊天时得知,他曾担任过直升机团的副团长,胸牌上的"T"型标志,显示出他的海军特级飞行员的身份。他有着25年的空中飞行经历,累计飞行达4000多个小时。他曾驾驶过"米-8"、"直-8"和"直-九"等五种型号的直升机,是最早驾驶直升机开辟西沙空中航线的飞行员之一,西沙群岛的各个小岛,是他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因此,他也经受过无数次复杂气象飞行的生死考验。

    这些年来,到底完成过多少重大飞行任务,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了,南中国海的风雨经历,使他变得沉稳和自信,一次个人二等功和七次个人三等功,伴随着他度过了30多年的军旅生涯,他还获得了"海军优秀飞行员银质奖章",这种奖励可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有着非常苛刻的硬性标准和条件。

    郭庆新有着山东人的豪爽性格,起飞前我曾和他协调空中航拍的具体方案,开始还有些顾虑,怕不太好协调,没想到他不但非常配合,还主动热情的提出好的建议,令我感动不已。起飞前他对我说:今天的飞行高度是100至200米,可以根据拍摄需要进行高度调整,到时候你尽管提出来,我们全力配合,确保你能拍到最精彩的照片。他还让机务人员将右侧的舱门卸掉,说是为了航拍方便。

    "广州"舰李朝晖副舰长亲自在现场指挥,航空部门的水兵们主动为我拿来救生衣和安全带帮我穿好系紧。一名水兵还专门回到舱里取来两瓶矿泉水,塞到我手里说:"飞机里很热,请把水带上。"水兵的这番话让我心里一热,眼眶直发酸。的确,我和"广州"舰的官兵有着深厚的战友之情,2007年,我们曾一起远航欧洲四国访问,战风斗浪,同舟共济90天,舰上好多官兵都是出访战友,这次我回到"广州"舰,就像回到了娘家,时隔一年多大家再次相见,感到特别亲切。

    不一会儿,直升机开始返回,对准"广州"舰的舰尾逐渐下降高度,甲板引导员集中精力引导直升机着舰。当直升机的高度下降到9米时,螺旋桨产生的气流将海水搅起阵阵水雾,随着强烈的风速吹到了相机的镜头上,我急忙用身体护住相机,用镜头布快速将水雾擦干,因为海水会对相机和镜头产生腐蚀,严重影响照片质量。

 

舰载直升机正在着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舰载直升机正在着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用超广角航拍驱逐舰

    只见直升机一个漂亮的着舰动作,犹如一只矫健的海鹰,稳稳地落在甲板上,郭机长向我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我登机。于是,我身着桔红色救生衣,背着两台相机,全副武装,顶着螺旋桨搅起的旋风,快速向直升机冲去。

    这架国产"直-九"C型直升机,整体外形设计酷似海豚,很时尚,有着"空中面包车"的美誉。过去我曾多次乘这种直升机航拍,它安全舒适,具有很好的操控性,登机也很方便。负责机务的水兵熟练地帮我系好安全带,迅速撤离。在我还没有感觉的情况下,直升机已经轻轻离舰,向着深蓝色的大海飞去。

    为了便于在空中和机长沟通,我带上了飞行员的专用耳机。直升机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再次向"广州"舰飞去,进行了3次甲板起降训练,我瞅准时机,抓拍了海上直升机甲板起降的几个瞬间。随后,机长通知我:"开始进行航拍,飞行高度100米。"

    接到机长航拍通知,我立刻精神百倍,举起手中相机,对准了航行中的"广州"号导弹驱逐舰。我发现,机腹下的"广州"舰正在破浪高速航行,舰尾留下一道白色的航迹,阳光从左舷照射过来,给"广州"舰撒上了耀眼的银光,在深蓝色的海水衬托下,场景显得蔚为壮观,令我为之震撼!

    近十多年来,我曾随海军军舰出访过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十几个国家,期间随直升机在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空多次航拍,可总是觉得不过瘾,因为有些角度没有拍到,留有遗憾,这次航拍我很想完成一个心愿,拍到自己理想中的画面。于是,我和机长商量,把直升机降低高度,在"广州"舰正前方悬停,让军舰从机身下通过。耳机里传来机长果断的声音:"可以"。

    郭机长不愧为是特级飞行员,只见他驾驶着直升机从"广州"舰的左舷飞了一个弧线,就像一只海豚从水中跃起一样,准确地悬停在了"广州"舰的前上方,高度60米,等待着它从机身下穿过。此时,"广州"舰正以每小时17节的航速驶来。我屏住呼吸,等待着"广州"舰进入我的取景框。我发现,由于直升机悬停高度低,当舰长为155米的"广州"舰完全进入镜头时,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整个距离只有用16mm的超广角镜头才能拍下来。

    镜头中的"广州"舰犹如大洋中的一把利剑,直刺前方。舰艏激起的白色浪花就像为舰体添上了翅膀,势不可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正是我理想中的画面!

    拍摄结束后我向郭机长表示感谢,并向他请教空中悬停的诀窍,他笑着对我说:直升机悬停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速度为零,再就是升力和重力相等。今天由于空中有侧风,直升机悬停时有一定难度,要保持空中位置准确,全靠飞行员手中的操纵杆。

    在南海上空航拍,我的感觉两个字:痛快!驾驶员技术高超、密切配合,直升机安全舒适、性能一流,中国海军驱逐舰威武壮观,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啊!数百张照片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2009年2月23日新华社随舰记者查春明 于南海)

这是在空中拍摄到的航行中的“广州”号导弹驱逐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机组人员在飞行前制定训练计划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这是在空中拍摄到的航行中的“广州”号导弹驱逐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这是在空中拍摄到的航行中的“广州”号导弹驱逐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飞行员在飞行前研究飞行细节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机长郭庆新在整理飞行装具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这是在空中拍摄到的航行中的“广州”号导弹驱逐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引导员在甲板上引导直升机起降 新华社记者 査春明 摄  

飞行训练结束后,机务人员为直升机补充油料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飞行结束后技术人员在用淡水清洁直升机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舰载直升机正在准备着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直升机正在着向“广州”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飞行员在空中精心驾驶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引导员正在引导直升机着舰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机务人员在做飞行前准备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