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月13日电(记者郑良、魏培全、涂洪长) 去年以来,一度在福建地区泛滥成灾的虚假信息诈骗在全国范围呈多发、高发态势,多个省份出现职业虚假信息诈骗团伙。犯罪分子利用通信、金融部门监管漏洞,通过网络电话、互联网、异地银行账户及手机卡等工具实施跨省、跨境诈骗。

    福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诈骗案件侦查队队长刘世明表示,利用网络电话可显示任意号码功能,冒充亲朋好友、国家机关、银行、电信等部门实施诈骗是去年以来出现的新型虚假信息诈骗。目前,网络电话已经被犯罪分子广泛使用。

    记者了解到,因为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升级,加之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缺乏联动互动机制,虚假信息诈骗犯罪久治难绝,警方在查处案件时屡屡犯难。

  “不见面的诈骗”呈现新动向

     去年以来,福建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福建省公安厅统计,去年2月至9月,福建警方接警10962起,同比增加48.2%;其中仅第三季度,虚假信息诈骗造成经济损失1.4亿元,平均每起案件造成直接损失2万余元。而从发案情况看,一半以上的虚假信息来源和涉案汇款流向是省外、境外。

    福建泉州的安溪县,曾是虚假信息和诈骗犯罪分子的重要聚集地。泉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柳新群告诉记者,经过近2年的专项行动打击,安溪籍犯罪分子流窜外地作案的趋势明显。“泉州警方2006年在全市共排查出2.3万名‘高危’人员,现在有1.5万余人去向不明,外出比例达到70%。”

    刘世明表示,与往年犯罪分子主要以福建为阵地向全国乃至境外实施虚假信息诈骗不同,目前,该类犯罪呈“点多面广”态势,全国10多个省份出现职业虚假信息诈骗团伙,手法各异,多个省份发案率已超过福建。

    除了异地、流动作案之外,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便利和隐蔽。以网络电话为例,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上销售“可显示任意号码”的“SIP网络电话VOIP充值”“改号软件”现象十分普遍。在一些著名购物网站如“淘宝网”,能搜索到提供“网络电话充值”的服务信息,不少网站还提供“手机号码任意显示、任意修改”软件的下载服务。

    网络电话为犯罪分子远程实施犯罪、逃避打击提供了便利。福建警方透露,一些台湾籍犯罪分子在福建等地雇用下线,下线人员完成电话诈骗、办账户、取款等犯罪环节,台湾籍犯罪分子则不用露面。泉州、厦门警方去年破获的多起利用网络电话实施的虚假信息诈骗,都只是抓获了下线犯罪分子,难以将幕后操纵者绳之以法。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网络电话业务不成熟,网络电话业务相关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及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防范利用网络电话实施犯罪行为目前只能依靠电信运营商自查。
   有效打击困难重重

    2007年2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福建省公安机关共破获虚假信息诈骗案件429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67名。然而面对异地流动作案和犯罪网络链条延伸等新情况,警方在打击、查处虚假信息诈骗犯罪时依然有诸多困难。

    据了解,犯罪分子使用异地电话卡、银行账户作案,受害者报案后,警方难以及时冻结犯罪分子账户。福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第五大队队长王庆裕告诉记者,根据商业银行内部规定,冻结异地银行账户需要本地公安民警持冻结函、介绍信到异地,与异地公安民警一起进行冻结,完成程序至少要1天。而犯罪分子往往在案发后一两个小时就将赃款转移到数个甚至数十个账户,分别取走。此外,查询开户者资料、转账记录等也需要赶到异地开户行,增加了办案成本。

    当前虚假信息诈骗呈现组织化、专业化趋势。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形成网络购销事主身份资料、贩卖身份证、散布虚假信息、取款、幕后操纵等犯罪链条。安溪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郭燕金说:“犯罪分子以每张卡50元至100元的价格雇用外来工、社会闲散人员等持身份证到银行开卡,利用这些卡实施犯罪;从网络购买他人失窃、丢失的身份证,持他人身份证开卡实施犯罪。”

    郭燕金告诉记者,警方近日破获一起以“购车退税”为由实施的虚假信息诈骗,在犯罪分子窝点一次性缴获500多张全国各地的银行卡、手机卡。“银行、通信部门开卡泛滥,实名制难以落实,增强了犯罪分子作案的隐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