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多措并举,把凝结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利用好,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在巴蜀大地引发强烈反响,广大文化工作者纷纷表示,将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文化胜地、历史古迹,反复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广元地区分布有大蜀道南段的金牛道、米仓道,同时还有连接线路的阴平道,是蜀道遗址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全市共有蜀道遗址物质文化遗产点130余处。包含道路遗存、植被、建构筑物、军事体系、桥梁、渡口、城镇、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等诸多种类,涉及交通、军事、商贸、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
翠云廊,是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之一。千百年来,在这条古道上曾发生了五丁开山、姜维守险等众多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至今广为流传。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翠云廊,听取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介绍,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临行前,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蜀道文化中的另一颗明珠,当属石窟造像艺术。据了解,我市的石窟造像兴起于北魏,历经北周、隋、唐、五代,持续开凿时间近五百年。
我市现存石窟寺及石刻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4处,市、县级文保单位25处,其他石窟寺及石刻文物点70余处。广元石窟开凿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规模体量大,造像题材丰富、雕刻技艺精湛、保存状况较好,极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我市历来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皇泽寺前的宝成铁路、千佛崖前的108国道先后改道,创造了“铁路、公路为文物让路”的全国文物保护典型经验。
依托丰富的石窟造像艺术资源,我市不断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确定了“1345”发展战略,把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作为聚力实现的五大发展目标之一,不断增添景区文化设施,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置。皇泽寺、千佛崖2个以石窟造像艺术为特色文化元素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蜚声海内外。
为更好地传承和宣传历史文化,今年初,我台还组建专业团队,启动大型纪录片—《广元石窟记》和十集电视文化节目的摄制工作,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力争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文化IP,做好历史文化传承这篇大文章。
蜀道多非遗,传承入万家。近日,四川省第三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广元市昭化赛区线下竞演在射箭镇举行。舞台上,一个个充满地方特色的节目,立体地展现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底蕴,呈现出文化“活”起来,乡镇“火”起来,村社“潮”起来的生动局面,充分体现了当代人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斐然,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日渐活跃,非遗文化保护氛围日益浓厚。全市现有“白花石刻”、“麻柳刺绣”、“射箭提阳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遗29项,市级非遗58项,县级非遗156项。
在刚刚开幕的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广元白花石刻《大道朝天》、麻柳刺绣《国泰民安》、唤马剪纸《大运会》等作品惊艳亮相大运村美术馆,向世界展示了充满魅力的广元历史文化传承。
巴山蜀水间,寄寓深深。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心间。我们将汲取奋进力量,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让优质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进一步发挥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定文化自信,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广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