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梨的质与量看市场的冷与暖 
——一个普通农民的供给侧改革
 

   记者 盛伍 周小丁

       3月的苍溪云峰,千树万树梨花开。在青盐村一组李凤发的梨园里,他正在为盛开的梨花授粉。

    李凤发是当地一位普通的农民,他的另一身份是苍溪县云峰镇雪梨协会理事长。

    “早在1997年,云峰雪梨协会就成立了。当时,由云峰镇雪梨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组织300多户农户成立了协会。”李凤发说。

    云峰是苍溪产梨大镇。从上世纪80年代当地便开始发展雪梨。

    协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行“市场+协会+农户”运作方式。

    协会成立之初,雪梨市场供给少,品质高,雪梨市场一片大好。

    “可是前些年,雪梨市场不景气,开始走下坡路。”李凤发回忆道。

    究其原因,李凤发认为,农户广施化肥、提早采摘等因素导致品质降低,市场消费者不买账。

    因事施策,雪梨协会及时做出调整。“提倡不使用化肥,施用农家肥,不提前采摘,等充分成熟后再采摘。”

    多年从事雪梨种销的李凤发对雪梨价格很敏感。

    “最早雪梨价格卖到2元多一斤,后来因品质下降,雪梨被贱卖,价格低至4毛钱每斤。现在,雪梨价格又上来了,每斤能卖到1.8元。”雪梨价格的过山车行情让李凤发尝到了市场的冷暖。

    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后,最近几年雪梨价格一年比一年回升。

    雪梨的栽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最初整个协会梨树达1.05万亩,后来雪梨价格下滑,很多梨树被连根挖掉,这几年行情好转,栽种面积也渐渐恢复了。”

    市场突围也需要品种的不断改良。“原来栽种的主要是老雪梨,也就是施家梨,已经改良了5、6个品种,现在雪梨的主要品种有脆冠、皇冠、晚秋黄梨、黄金梨等等。”

    “从最初的协会规模销售,到后来散卖,现在又有很多雪梨加工企业来收购,有些雪梨栽种户一户可以卖到4万元。”李凤发说,雪梨销售也在回暖。

    李凤发所在青盐村共种植雪梨800多亩,全村现有310户发展梨产业,雪梨产业已经成为青盐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再过半年,青盐村成片的雪梨将迎来采摘期。去年,当地举行了“首届雪梨采摘节”,提升雪梨品牌,扩大雪梨市场影响力。

    新业态在当地兴起。乡村旅游+农业、文化+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在这里已经流行。

    早在2003年,苍溪就将梨花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应运而生了一年一度的“苍溪梨花节”。

    苍溪是“中国雪梨之乡”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雪梨产业是苍溪县历史最悠久、生产规模最大的传统特色产业。雪梨产业覆盖39个乡镇、536个村、14.5万户。

    目前,全县种植苍溪雪梨16.5万亩,去年产量10万吨,产值3.6亿元。


    【记者手记】

    同样一亩地,不再一味苛求高产而拔苗助长,而是在这亩地里能长出多少绿色生态的粮食。

    从数量到质量的改变,这就是简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从使用化肥到施用农家肥,从过早采摘到自然成熟,从落后品种到选育引进新品等等,一个普通农民,已显然意识到这点。

    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注意到,农村懂产业的人增多了,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还有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也在成长。

    清洁生产的意识慢慢养成,食品安全的观念在培育,农业新业态也在悄然形成。

    这些就是变化。而不变的是持续增加的农民收入。

 

 

来源 : 广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