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20余家中央新闻媒体全面报道我市大学生“村官”典型余黎同志的先进事迹 
 
来 源: 四川广元党政公众网       时 间: 2008-04-15 

  近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20余家中央新闻媒体对我市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余黎同志事迹作了报道。余黎同志是剑阁县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大学毕业后到村任职,通过抓基础,兴产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村年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620余元,由一个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贫困村变成了镇里的富裕村,成了全县有名的文明村。4月1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余黎同志作为到村任职并锻炼成长的“村官”典型参加了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特别是源潮同志的充分肯定。


  附:《在磨炼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



在磨炼中成长 在奉献中成才

剑阁县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余 黎



  我叫余黎,今年31岁,来自“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所在地四川省剑阁县。首先感谢组织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汇报自己从一名大学生“村官”成长为正科级领导干部的经历和体会。回想成长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有许多选择,但最让我无悔的是,我曾经选择当一名大学生“村官”,它使我收获了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伴随我健康成长。

  我是大山的儿子、农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我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到基层、做一名大学生“村官” 

  我出生在边远山区,从小家庭贫困。当初为了跳出“农门”,我拼命地读书考大学。但大学毕业后,我却选择了回乡当“村官”。回想当初的选择,我至今仍无怨无悔,是感情、责任、事业心促使我去当了一名小小的“村官”。

  我的家乡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全国的1/3,条件十分艰苦。但是我们那里自然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特色资源极为丰富,因为基础太差,特别是人才缺乏,丰富的资源并没有让老百姓过上宽裕的日子,真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贫困山区太需要有文化的人了。

  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我一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每次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还过着那样贫困的日子,看着他们渴求致富的眼神,我内心就一阵阵酸楚,总想为他们做点事情,报效他们,但多年来一直苦于无门,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当“村官”前,我曾在一家公司工作,从计件员干起,因业绩突出,已升任总经理助理,本来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发展下去,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前途。但是,有一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当时,有几位乡亲要我给他们介绍工作,但限于条件,我实在无能为力,几位乡亲极为失望地离去了。我想,我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何不用我所学的知识为乡亲们做一点事情呢!我在大学时当过学生会主席,有一股闯劲,敢于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想,凭着我的一股闯劲,我是能干出一点名堂来的。

  乡亲们的殷切期盼,自己多年的梦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一腔热血,使我不断萌生并强化了回乡当一名“村官”的念头。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父母和女友后,他们都坚决反对,父母因此极为失望,女友也和我闹了很长时间的矛盾。但是,我还是坚定自己的选择,最终回到了我的家乡志公村,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



  选择了“村官”,就选择了责任,我激励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殷切期望


  刚回村里,我踌躇满志,一心想大干一番事业。但是,村里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群众观念滞后;我在村里也是吃无定时,居无定所,多数时候还要工作到晚上11点多;个别村民还用“百无一处是书生”的话来讥讽我。条件的艰苦、工作的劳累以及个别群众的不理解,使我产生了巨大的心里落差,脑海里时时浮现出在公司时的春风得意,在大城市里大展宏图的同学,并为此多次黯然泪下,多次想到过退却。但是,我想,“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既然作出了选择,群众需要我,党组织又信任我,我就一定要不负重托,一定要干下去,当好这个“村官”!

  为当好这个“村官”,我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服务,用真情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我上任不久,就遇到剑门关游人中心建设搞拆迁,因施工队在政府与村民就占地补偿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就强行施工,全村200多人拿着锄头、铁揪与施工队对峙,眼看一场大的群体性事件即将发生。在紧急关头,我勇敢地站出来,一边劝说施工队暂停施工,一边协调村民代表与施工方开展耐心谈判。经过一个星期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使双方达成了协议。我为此曾有3天3夜没合过眼,人也消瘦了很多,但从这件事情,我深切感受到,要当好这个“村官”,只要你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万事都不难。由于各方面工作出色,在村党支部换届时,我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为当好这个“村官”,我千方百计为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当上村支部书记后,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担子更重了,我与村“两委”班子反复研究,提出了“抓基础、兴产业、富群众”的发展思路。抓基础,重点抓修路、治水、改电。当时,修村道公路国家没有补助,我与村“两委”一班人挨家入户艰苦细致地做群众工作,采取“一事一议”方法集资投劳,修建了2.8公里的碎石路,打通了我村与国道的通道。同时,组织村民整治了56口山坪塘,恢复了废弃近十年的灌溉,村里300多亩稻田又种上了水稻。我还联系电力公司进行农网改造,村民电费每度由2元降到了0.8元。兴产业,重点抓了豆腐、烤烟、农家乐三个产业。剑门豆腐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但由于群众市场意识差,营销手段缺乏,信息不灵,技术、资金存在诸多问题,一直以小作坊方式经营。为了做大做强这个产业,我带着乡亲到公路边摆摊销售,增强营销意识,同时组织大家外出学习考察,帮助搞贷款、注册商标、租赁设备,很快几个上规模的豆腐干企业办起来了,目前全村生产豆腐干的专业户达25户,最大的年产值已达300万元,利润近60万元。随后,我组建了全县第一个豆腐专业协会,我被群众推荐为会长。同时,我还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烤烟。为消除群众疑虑,我先租赁了4亩地种植,当年即获得纯收入近万元。群众看后动了心,全村第二年就种植了400多亩。如今,烤烟也成了全村的一大支柱产业。我还与村“两委”一班人帮助群众作规划、传技术、寻资金,组织村民利用有利条件兴办“农家乐”。目前,全村有“农家乐”30多户,成了全村又一大支柱产业。

  为当好这个“村官”,我特别注重学习群众工作方法改进自己的工作。我深深懂得群众在你心目中有多重,你就在群众心目中就有多重的道理,处处身先士卒,处处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修建公路时,我多次冲在前,冒险排除哑炮;在组织农网改造时,我与村民一道抬电杆。在镇上实施“金土地”工程施工时,我不分白天夜晚,坚持工作在第一线,以实际行动带领大家苦干实干,3个月下来,体重减轻了10多斤,但任务完成提前了10多天。我经常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条件再差的家庭我都不嫌弃,有时惹上一身虱子,以至于回到家老婆都不让我一起住,对我进行“隔离”。正是在工作中时时刻刻与群众打成一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我赢得了群众的真心信赖和拥护。

  通过抓基础,兴产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志公村年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620余元,由一个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贫困村变成了镇里的富裕村,成了全县有名的文明村。


  每到一个岗位,每有一次进步,我都始终铭记着组织的关怀,始终保持着大学生“村官”的本色


  在“村官”岗位上,由于成绩突出,我被公推直选为剑门关镇党委副书记,后来还先后担任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白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今年春节后,我又调任为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挑起了全县唯一的工业园区建设的重任。

  回顾我的经历,从公司到村上,从村上到乡镇、到机关,又从机关到乡镇,同事和朋友们都笑我来来回回“炒回锅肉”,但我深知这是组织一次又一次在关怀培养我。特别是“村官”岗位的经历,锻炼了自己的才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进一步增强了对群众的感情。正是“村官”本色给我的力量,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才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底气。在任剑门关镇党委副书记时,正遇“非典”肆虐,我主动担任剑门关检疫站站长,承担阻止“非典”疫情通过剑门关向县内及全川蔓延的重任,在发现体温异常的疑似病例的危急时刻,我多次和检疫人员置生死于不顾,沉稳面对,一一排除险情,在自己被隔离时,也能坦然面对生死的考验,我也因此被评为广元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在任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时,探索实行了远程受理行政许可的办法,由此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在任白龙镇镇长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就和干部群众一道,规划和实施了6个村的新村建设和“金土地”项目,发展了特色蔬菜、蚕桑、海椒等农业支柱项目3500亩,当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即增加400余元;在今年任开发区负责人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即引进了四个企业入驻园区。

  回顾我的工作和成长经历,我深深感到,农村基层迫切需要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干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干部;我也深深感到,一个干部的健康成长,需要到基层去,需要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增进同群众的感情,磨砺自己的意志,接受群众的评判和挑选。“村官”虽小,“村官”干的事也很简单和平凡,但我想,只要把这些事情干好了,也就不简单不平凡了。当“村官”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后,不管路有多远、有多艰苦,请组织放心,我从“村官”一路走来,我将始终保持“村官”的本色,无愧于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