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楼房、大小建筑队二十几、百万富翁二十几……
探访川北大门第一村

    朝天区转斗乡黎明村,位于108国道四川朝天和陕西宁强交界处。21日,记者一行走基层来到这个村,想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和灾后重建3年多来,与相邻省份对比,这个省界村有什么变化。和村支书一见面,他一番简单的介绍,让记者个个目瞪口呆:这个村的村民百万富翁就有二十好几,出去打工的每年都要带回2至3万的纯收入……随着记者的走村串户,一个川北大门第一村的形象清晰起来。

广元新闻网记者   傅   尹      周小丁          常力文     文/图

 

黎明村村民个个住上新居

【关键词】
“二专路”通了,“路边经济”给了黎明村第一桶金

    初秋的秦巴山告别了一派葱绿的景象,红色枫叶让整个山脉染上了一抹暖意的红。站在“二专线”公路上看黎明村,连片的白墙青瓦二层小洋楼整齐地排列着,水泥路从主干道向各个分岔路延伸,在红绿相间的秦巴山里显得美丽而有活力。路边大大小小的饭店、整洁的茶居,也好似在热情地招呼着过往车辆停下匆忙的脚步歇一歇。
    经常往来于“二专线”上的司机对这个美丽的村庄一定不会陌生,他们也许在曾经的某一天就在这里停下,加水、充气、候车,或到路边的饭馆里吃上一顿,抑或是买村民叫卖的矿泉水、方便面等。“‘二专线’通车后,我们村便利用两省车辆必经此处的优势,赚到了本村的第一桶金。”村支书文邦杰给记者介绍到,“二专线”的开通,给当时贫穷的黎明村带来了致富的路子,除了传统的种植、畜养产业,村里发动村民在路边经营汽车服务和餐饮服务,傍路生财。
    李素荣家是黎明村众多靠着“路边经济”发家致富的农户中的一户。“楼下三个门面,以前都是经营餐饮。我们家主要就是靠着这几年在路边开饭店把房子建起了,家里也装修好了。”李大姐带着记者来到她家,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客厅、精心设计的装修、豪华大气的家具,冰箱、柜式空调、挂壁液晶大彩电……现代味、温馨感十足。“修这房子我们自己出了30多万,装修又用了10多万。如果仅靠种几亩核桃、花生,哪里能有这么多钱?”李大姐笑着说,“家里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全靠村里鼓励大家靠着公路发展服务业。”
    红运饭店、108饭店、文大饭店……在黎明村靠主干道的路边,几十家饭店、茶馆沿路而设。“我们村不少家庭之前单靠开饭店有时一天就能进上千元。”文邦杰说,在川陕高速公路通车前,每逢节假日,这里便经常遇到堵车十几小时,有时甚至几十小时。村民们借此机会为司机们提供餐饮、休闲等服务,“原来利用这里的交通优势来致富,生意好的店子一年下来能挣个十几万。”
    “路边经济”的获益者不仅仅是黎明村的村民。与黎明村一河之隔的宁强县汉源镇关沟村的吴亚东家也是因为这便利的交通优势,发展起运输业。“我们家几年前也没有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禽了,都是靠跟着黎明村跑运输来获得收入。”吴亚东的丈夫和公公现在也和一些黎明村男人一样,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帮着川陕两地的建筑工地拉材料挣钱,“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过了,相信我们也会跟他们一样幸福。”
    【记者感言】“要致富先修路”这个口号,用在黎明村是那么贴切。“二专线”这条公路,在开通之时便让黎明村村民发家致富成为现实。有了这“路边经济”的第一桶金,相信黎明村人将来会更加幸福。

【关键词】
川陕高速通了,黎明村因祸得福走得更远

    “这几年国家经济发展得快,交通也发展迅速,我们村的交通优势随着今年6月广陕高速公路通车越来越不行了。没有了交通优势,很多饭店、铺面都已经关闭了,但大家都还是期待着想个法子,能重现昔日的辉煌。”文邦杰信心满满,“这对我们村来说是福还是祸,我相信从长远来看,一定是前者。如果没有广陕高速的通车,我们不会这么快又去寻找一条更长久的新路子。”
    原来,所谓的“新路子”在黎明村人心中已经有了设想,那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展劳务输出,开拓边贸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文邦杰认为,黎明村完全可以依托川陕交界的优势,建起边贸市场,让川陕两地互通有无。“主要还是经营土特产,四川这边的木耳、核桃、花生,陕西那边的灵芝、药材等,在这里有一个好的商贸流通平台。”文邦杰估算,如果边贸市场建立起来,每天平均交易量应在5万元左右。
    “听说明年可能边贸市场就要开始了,对于我们家来说,肯定又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村道上开了一家干杂店的马若梅对6月广陕高速公路通车给自家生意带来的影响并没有介怀多久,在她看来,边贸市场的开通,将会带来更多的顾客和商机。
    与发展边贸经济相对应的,还有黎明村传统优势产业——干果产业和劳务输出。“干果产业和畜牧产业是我们的传统产业,现在朝天的核桃成为‘广元七绝’之一,而作为有种植核桃传统的村,我们现在也在往扩大种植规模的道上走。”文邦杰说,村里目前有400亩核桃树,今年将扩种600亩,年底将达到1000亩。
    劳务输出是黎明村百姓发家致富的另一主要产业。黎明村有260名留守妇女在当地务工,年均收入达2.8万元。同时,组织了200名青壮年到山西太原务工,一年挣回1000多万元。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在外务工多年的村民苏荣春现有家产200余万元,全村家产超过100万元的务工大户就有20余户。
    “村里到太原务工的比较多,熟人带熟人的方式,我们组有6个人出去包工,每个人又各自带30多个本村人出去,平均每人每年至少能挣近3万元。”务工大户苏荣林介绍。
    【记者感言】在这个入川第一村里,记者看到的村民脸上最多的表情就是笑。在那灿烂的笑容里,透露着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心。曾经的穷乡僻壤,在经历了地震灾难后毅然崛起,走上致富道路。就像临别时村支书文邦杰说的那样:“多找一些致富的路,放手干下去,困难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迎刃而解。”


【关键词】
敢为川北大门第一村,关键在于有个“倒贴书记”

    记者跟随文邦杰走在黎明村公路主干道或乡间小路上时,原本在店里闲坐着或正在路边聊天的一些村民,看到文书记后,会立马走过来与他摆谈几句。从村民们的脸上,记者明显感觉到他们对这位村支书的尊敬与认可。曾在转斗乡任职的杨大姐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黎明村非常出名的‘倒贴书记’。”
    以灾后重建为例。“5·12”大地震后,文邦杰带领村两委抓住国道108线广陕段建设有利时机,利用工程开挖路基的土石方回填了20多亩荒河滩,多方筹资20多万元,自己垫资6万余元,建起了可入住20多户的棋盘关居民小区,并在小区内发展边贸市场经济,让入住农户有事做,有钱赚。几次强余震后,他又个人垫资5万余元,在小阳包征地10余亩,建起了可入住20多户的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区。并且把自己1000多平方米的老宅基地无偿让给6户受灾群众重建房屋,还主动包揽了4户孤寡独老人的住房修建。
    【记者感言】文书记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这是一个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又一例证。采访快要结束时,文邦杰又匆匆赶到另外一处办急事。同行的乡干部告诉记者,他是去商量本村一位孤儿的抚养问题。记者为没能亲自见到文书记工作的场景感到遗憾,但通过一天的观察,记者明白了他为什么被组织认可、受村民尊敬。有了这样的村支部书记,相信黎明村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