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新华社记者 卢哲 编制

    新华网上海7月6日电(记者王涛、沈而默)中国人民银行6日宣布,自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加息,此次加息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升至3.5%和6.56%。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次加息在市场预期之内,而其目的也显而易见直指愈发高涨的通胀压力以及通胀预期。

    “6月份物价涨幅再创阶段新高几无悬念,加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负实际利率和管理通胀预期。此前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持续高于同期存款基准利率,也对加息构成压力。”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认为,中国顶着内外双重压力选择再次加息,原因有两个:一是通胀压力较大,价格水平高涨;二是包括房地产、投资品在内的资产价格泡沫比较严重,并且有蔓延的态势。

    其实,作为基准利率的风向标,公开市场已经提前两周释放了加息信号,这也导致市场对年中加息一次的预期十分强烈。央行在过去的两周连续提高了央票的发行利率。6月16日央行在时隔9周之后,上调了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8.17个基点,引发市场热议,而此后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连续两次上调至3.4982%,超出此前一年期定存利率接近25个基点,更是引发强烈加息预期。

[NextPage]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央行此次加息更多的是对货币市场利率的一种“追认”,从利率环境来看,当前官方利率水平已经不低,而货币市场利率则更加高涨。加息则会缓解居民对于价格预期的心理作用。

    刘元春认为,央行选择此一时点加息,也透露出两个信号:一方面说明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方向不变;另一方面也是表明对“唱衰经济”说法并不认同。此前,市场一直担忧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硬着陆以及通胀失控的风险,进而引发货币政策可能转向的预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相对温和,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而且通胀处于高位,加息成为必然选择。

    刘元春认为,央行加息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资金成本提高,可能会带来实体经济运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全球市场流动性的压力,也就是海外的热钱、投机资本可能更多地涌入中国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其他综合配套政策来保证,而对于国际资本的流入,可以通过加强资本流动的监管来控制。

    此次加息之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6.56%。鄂永健认为,加息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成本。

    不过,对于本轮加息周期是否结束,后市的加息空间,市场出现一定分歧。

    鄂永健认为,考虑到目前利率已经达到历史中性偏高水平,过去十年一年期存贷款利率的中间值分别为3.06%和6.39%,在下半年物价涨幅回落企稳、经济增速有放缓迹象以及中外利差扩大加剧资本流入情况下,年内利率再度调升的可能性很小。

 

[NextPage]

 

    他表示,7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并不大,但如果新增外汇占款较多,存款准备金率则有再次上调的可能。未来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下降、部分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准备金率调整频率将放缓,将更为倚重公开市场操作来回收流动性。

    赵庆明则认为,未来加息仍存有空间,未来央行对于利率工具的使用也将超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他认为,当前从国际环境来看,仍处在加息通道之中,尤其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美国的加息还未开始,但市场预期在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可能会开始加息,这样可以进一步给我国的利率政策释放出空间。

    “下半年,仍然有加息的空间和加息的必要性。从目前处于高位的民间借贷利率来看,加息只是防止了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背离的扩大。”刘元春表示。此外,他表示,下半年是否再次加息也要取决于政策的效果。从7月份来看,应该是一个观察期,要观察国内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也要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加息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