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桂兰

    “5·12”特大地震后,全市纳入城镇体系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项目总数133个,规划总投资约125亿元。全市城镇体系项目资金安排约73亿元。

     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开工规划项目131个,开工率98.5%,已完工项目73个;市城区纳入城镇体系灾后恢复重建项目4个,规划投资23.441亿元。三年来,全市累计完成的城乡规划和建设总投资超过了建市以来震前15年的总和,新改扩建城市道路和桥梁100多公里,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近4.5个百分点……一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文化内涵深厚、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市更加魅力的生态园林城市正在成为川北地区宜商宜居宜游的新热土。

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全面完成

    “5·12”特大地震使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自灾后重建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按照“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总体思路,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立足市情,科学定位,全力以赴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全面完成全市19.96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恢复重建工作;完成194286套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工作;45408套城镇住房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

    结合建设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际情况,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两次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定批准。在全面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快速编制完成了八大系统规划。

    一是完成了嘉陵、上西、下西、雪峰等8个城市组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二是着眼于畅通城市交通,完成了市城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编制;三是编制完成了主街道和沿河建筑的城市天际线控规,为城市景观控制提供了严格管理依据;四是着力于建设“最佳宜人居住生态城市”,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五是完成了城市供排水规划;六是编制完成了户外广告总体控规;七是完成了主要街道、沿江沿河光亮工程总体规划;八是编制完成了市城区风貌塑造专项控规和10条主要街道568幢建筑风貌塑造专项规划设计。

    结合灾后重建,完成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7个县区的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124个镇乡总体规划和1000余个生态小康新村规划编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

    “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始终是我市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广元城市“三山两水”的自然特征,围绕建设最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按照“一心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相继开发建设了袁家坝、来雁、万源等城市新组团,建成区面积由25.94平方公里增加到33.3平方公里,市城区人口由19.12万增加到26.4万,全市城镇化水平从2004年的26.3%提高到2010年的34.5%。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长2.25平方米

    市城区先后建设了西滨道、利州东路改造、万源新区道路、北出口道路等一批城市主支干道,城市道路总面积由2004年的216万平方米增长到2010年的315.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长了2.25平方米。先后建成澳援嘉陵江大桥、万源大桥及景观廊桥等城市桥梁;建起了利州广场、苴国广场、嘉陵广场等群众休闲中心;建起了滨河北路带状公园、红军文化园、南河湿地公园、红星公园等城市精品工程。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

    三年来,我市在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努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特别注重解决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城市建设成果直接惠及广大市民群众。

     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厂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7%;不断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及时添置更新公交车辆,公交车辆由震前的128辆增加到现在的197辆;积极倡导低碳出行,新建便民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在市城区33个租赁点投入1000辆自行车;全面整治背街小巷;2008年以来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27213套(廉租房6261套、安居房20952套),建设速度全省第二;今年首批启动了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到90亿元,市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三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58.44亿元,城市住宅建筑总面积由2004年的648.37万平方米增加2010年的1218.27万平方米。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名片,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突出抓好公园绿化和庭院绿化,大力实施垂直绿化、见缝插绿和拆墙透绿,精心打造了南河两岸绿化带改造、四大班子拆墙透绿、滨河北路带状公园、滨江大道及西入口绿化改造、南河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精品工程。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