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房腾挪花费巨大,处理又污染环境,如何为废旧板房找到新出路? 衢州市援建指挥部的特色做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他们充分利用废旧板房就地种植“江山白菇”,建成的“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已成为马公乡和桥楼乡农民致富的产业示范园区、技术培训基地。目前,“江山白菇”高效示范园区已种下近20万袋白菇。预计11月底首批“江山白菇”就可上市。

山上农民“异地脱贫”

     桥楼乡空出的板房学校,如今挂上了衢州市援建指挥部援建的产业项目——“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技术培训基地的牌子,走进园区只见近20幢200套板房里已挤挤挨挨整整齐齐摆着“江山白菇”袋料,一群村民正在饶有兴致地拌料、装袋、灭菌、接种。

    “江山白菇”属凉性食用菌,以富含赖氨酸而著称,市场前景良好(四川市场目前只有黄色金针菇,“江山白菇”是江山市培育的金针菇新品种,是国家名牌农产品、浙江十大名菇),常年金针菇批发销售价格可达8至10元/公斤,春节期间可达12至16元。

    “江山白菇”在江山市已有20多年的栽培历史,标准化栽培技术已比较完善成熟,种菇“乡土人才”资源丰富。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在产业援建上积极动脑筋、想办法。通过考察,发现青川县山区气候特征明显,低温持续时间长,空气湿度高,非常适合发展低温食用菌(江山白菇),今年春节过后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就从江山带来30多袋江山白菇菌棒在马公乡进行出菇试验,出菇非常理想,从而坚定发展信心。他们通过引进江山市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方式,让当地有意愿种植的农户边参与、边学习、边实践、边发展。今年5月衢州市援建指挥部与衢州新闻网通过“空中课堂”对马公乡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并先后邀请了4个专业合作社到青川县马公等乡镇现场考察。最后确定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塘源口乡白菇专业合作社2位专业户,来青川培育发展白菇产业。

     但由于马公乡发展产业立地条件差,衢州市援建指挥部通过“借地发展”的形式,以“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引进江山市塘源口乡江山白菇专业合作社,在桥楼乡建立了“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园区第一批引进了马公乡三台村何立海、朝阳村李远华2户农民,以月薪1000元的条件让他们带薪学技术,同时在园区内每户种植1至2万袋“江山白菇”,种菇原料、菌种等生产成本先由专业合作社垫付,等产品销售后结算。现在,这两户农户已经计划长久种植。

闲置板房变身致富基地

     随着重建步伐的加快,原学校、卫生院以及安置居民所用的板房将腾挪闲置。如果将废旧板房作为废品卖买,不仅效益低(表面铁皮)、而且污染环境(填充物泡沫塑料)。充分利用空闲板房(非建设用地处搭建的板房)就地种植“江山白菇”,不仅可以节省板房腾挪费用,而且又为废旧板房综合利用找到了有效途径。

     “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直接利用的是桥楼乡原过渡板房学校的板房。据介绍,如果拆除闲置板房不仅浪费资源、增加财政支出,土地复垦了也只能种玉米、马铃薯,经济效益很低,而且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利用闲置板房就地发展特色产业,衢州的做法无疑给灾区的过渡板房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据统计分析,全县各乡镇学校、卫生院及部分居民安置用板房,可以直接用于种植“江山白菇”的板房有近4000套,面积有近8万平方米,可种植“江山白菇”400万袋。如果把县城(主要是乔庄、竹园)的板房也腾挪到郊区乡镇用于种植“江山白菇”,可利用板房面积将达50万平方米(按2.5万套计算),可种植“江山白菇”2500万袋,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利润5000万元,发展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