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讨论经济复苏的同时,刺激政策何时退出也备受关注。昨日,参加“诺贝尔奖北京论坛”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刺激政策目前不宜退出。“2010年经济还将处于复苏阶段,当前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定。”

  他表示,工业生产、贸易量、金融市场的股票或国际债券市场都在复苏。复苏基础不稳表现在产能过剩严重,失业率增加。G20也一再强调不能过早提出退出政策。

  “当前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他说,问题如果继续会减少投资机会,也会使银行贷款增长缓慢,复苏的基础就会不牢固。

  针对中国政策调整问题,林表示,现在中国经济恢复增长得很快,产能过剩问题也依然存在,刺激政策不能够全部退出,如果退出需求矛盾就将突出,失业就增加。“因此政策在平衡上应有所调整,下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继续维持,货币政策可以选择‘稳健’”。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在2002年到2007年,经济发展一直在两位数增长。中国能否重新走上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林毅夫表示,中国有这个潜力,但是可否实现还是要取决于内外的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空间很大,在基础设施上,改善的机会很多,投资的机会也很多,此外经济有一定的竞争力,如果不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就有快速发展的潜力。但是如果遇到如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因此出口就难以再承担起拉动力的角色。

 - 相关

  “金融结构改革应加快”

  林毅夫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当前中国主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改革企业结构,其根本是改革金融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当前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复苏,在复苏的同时,讨论焦点放在了中长期发展要“调结构”上,其中扩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调整的方向。

  “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不均是现在的主要矛盾。”林毅夫表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要提高低收入水平者的工资,因此发展作为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是缩小收入分配最好的方式。“调结构”当前还应该强调调整企业的规模结构。

  他表示,任何经济体中都存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体,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较快,但相对不足。中国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与同样收入国家相比明显偏低。而服务业的主力是中小企业,因此这个结构问题需要得到高度关注。这些年来大企业发展较好,中小企业相对滞后,体制上还保留着支持大企业的问题,现代企业发展必然要依赖金融支持,因此要改革金融体制。“要改变金融结构,加快步伐发展地区性的中小银行。”。(记者 胡红伟)

  - 建言

  如果金融结构能调整,企业结构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才能调整,经济才有可能走上真正和谐的发展道路。

  金融业结构改革

  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缩小民众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