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八日电 题: 中国制造业,期待重新崛起

  ——访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

  中新社记者 闫晓虹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何种困境?中国这一制造业大国何时将成为制造业强国?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将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然选择。

  罗军认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制造业都是零星的,封闭式的,不能形成规模效应,更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际国内环境才开始逐步好转。沿海地区开始大力引进外资企业,民营经济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今天,中国在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贡献的同时,其自身也大为受益。罗军说,中国已经正式回归到世界经济的轨道上,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关键在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它不仅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培育了大批产业工人,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更重要的是,制造业还增强了中国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综合实力,缩小了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但罗军并不讳言,现阶段中国和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差距,主要仍体现在研发水平和创新环境方面。所谓研发水平,包括研发团队,技术基础都不够成熟;创新环境应包括自主创新所需要的激励机制、科研环境、金融制度、政策措施、创业氛围等,也都还没有配套。

  目前,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如航空航天企业等,其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都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而大批民营企业如华为、沙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中兴等也开始从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罗军预测,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将有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迅猛崛起,并开始进入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

  罗军强调,当前,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又遇到了“低碳经济”的挑战,这应该是中国制造业时下最大的困惑。没有完成工业化革命,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成熟,工业还不发达,还是粗放式的大生产。低碳经济就是要淘汰那些还不成熟的工业发展模式,而这些技术却被欧美日等工业化发达国家提前掌握。

  尽管中国在钢铁、汽车、纺织等很多行业的总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但罗军认为它们仍太分散,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中国现有大大小小的冶金企业一千多家,规模最大的宝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他们经过整合后的年产量也不超过四千万吨,而世界最大钢铁企业的产量则是一亿二千万吨。而由于生产企业过于分散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生产工艺落后,原料采购不能形成合力。他认为,行业兼并重组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的升级和调整。但是,其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新的国有垄断悄然形成,这让本已处于弱势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罗军说,虽然当前中国制造业已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毕竟中国的工业化革命还没有完成,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仍有必要重提“解放思想”。不过,今天的解放思想既不是防“左”,也不需防“右”,而是要更加积极准确地判断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全球产业的转移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将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