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
——新中国成立60年广元教育发展回眸

记者  谢文鸿   何开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接受良好教育是老百姓的福祉。”市教育局局长王治平的感言,既是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又是广元教育事业发展60年来的真实写照。
    60年来,广元市各级政府为能让群众接受良好教育,付出的努力可以用“殚精竭虑”来形容。
    现在, 全市各类学校630所,在校学生51.06万、教职工3.16万,普通高考万人口上线比跃居全省第8位,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

    从开展扫盲教育
    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9月14日,广元市出台了《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暂行办法》,对引进高端人才对象、程序、保障措施给予明确界定。
    同一天,已在教育战线工作31年的利州区三堆小学校长王占生,正忙碌在新校舍的工地上。在从手机上看到这个消息时,王占生意识到,自己曾干过多年成人扫盲教育,现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改善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人才强市的大力推进。
    看似轻松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政府的艰辛努力。
    新中国成立初,广元境内虽有中心国民学校89所、保国民学校749所,但大多名存实亡。全市初中在校学生仅701人,不及现在一个普通初中在校人数,农村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十里八村都找不到一个识字的人。
    “农民翻身做主人,必须学文化。”王占生的小学老师郑玉华的话,让他至今难忘。
    1975年9月,17岁的王占生高中毕业后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民办教师。“更多的精力,是晚上到乡下教老乡们认字。”回忆当年的生活,王占生几多感慨。
    “学习方法大家找,怎么方便怎么好。安排活茬挤时间,能学多少学多少。”直到今天,这样的顺口溜,赤化镇87岁的老人李秀英仍记忆犹新。
    1989年12月,已成为公办教师的王占生调到镇教育办公室工作。办好成人教育学校,巩固扫盲成果是他当时工作重心。“当时扫盲主要面向年龄比较大的人。而当年,利州区和青川县、元坝区、朝天区都已准备在1990年接受普及初等教育复查。”1994年,广元高标准扫盲工作经省政府验收合格,提前六年完成在本世纪末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
    1999年1月,已调任三堆小学校长的王占生,工作重心早转到了小学教育上了,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让老百姓的子女接受跟城里人一样的教育,是老师们的共同心愿。”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成为当时教育人的奋斗目标。同年,全市在校学生人数已达4486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4.4%。2001年,出台了《广元市中小学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总体规划》,高中招生首次突破万人大关。2004年,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活动,高中规模继续扩大,在校学生达5万人。
    2008年秋季,无论是东城实验小学学习的务工子女李明丽,还是在乔庄上初中的低保家庭子女赵刚,上学都不再意味着对家里是负担。从本学期开始,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1.6亿学生都不必再缴纳学杂费,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9月11日,广元市出台关于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有关事项的文件。这为了解全市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分布及主要成果,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龙头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才强市奠定基础。
    “立足于我市现阶段发展建设的重大部署、重大工作、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需求,采取多种措施,不遗余力地招引我市急需、紧缺人才。尽可能让优秀人才在广元这片热土上来创新创业,扎下根来,实现人生抱负,是我市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市委书记罗强如是表示。

    教育成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重要途径

    每天早上,远在深圳的剑阁籍老板罗远航和妻子满树梅悠闲地用过早点后,分别驱车赶往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
    10年前,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美丽的传说。“1996年在剑阁职高毕业后,进入川农大,毕业后到深圳闯荡。几经艰辛,终于成就今天的事业。”10月12日上午,电话那头的罗远航声音里闪耀着仍激动。
    此时,在剑阁职中教室内,来自剑门镇的杨子强和同学正埋头苦读。“知识改变命运,技能铸就财富”早已沉淀到全市6万多职业学校学生们的心中。
    回眸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生活所呈献的漂亮上扬曲线,被老百姓津津乐道。
    194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719万元(当年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31元。“读书,还没吃饱肚子重要。”回忆当年,今年93岁的剑阁县江口镇新庄村一组村民张映法唏嘘不已。
    但张映法却让今年54岁儿子张文武选择了读书之路。“不读书,就不没有今天。”7岁开始,张文武从新庄村小出发,江口初中……直到今天在市民政局工作。“通过函授,我成了一个拥有国民教育学历的本科生,也算是圆了大学梦。”
    与工作同步,除了知识的积累,还有生活质量的提高。“老父亲也接到了城里,一家人其乐融融。”望着洁净的小区,张文武笑了。
    支撑张文武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全市财力的提高。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3.07亿元,是建国初期1952年932万元的140倍。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51元,比解放初期的人均31元增长307倍。
    家底厚了,对教育的投入也多了。2008年12月,广元市在《关于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强力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新台阶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增加农村教育投入。2009年,仅旺苍县就免除61166名学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上级补助资金1331万元,补助6750名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县级补助资金162万元。
    教育投入的加大和教师待遇和地位的提高,也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2009年1月开始,教师绩效工资开始实施。王占生的工资也由刚参加工作的6元钱增长到现在的2700余元。“知识助推生活质量,文明成为生活习惯,这一切彰显着人们的道德水准。当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都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给他们带来的物质收益和内心喜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才算落到实处,也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颇有理论水平的王占生如是评说。

    教育事业从奠基到引领发展创新辉煌

    2001年,《广元市中小学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开始实施,2002年《广元市初中教育质量考核办法》和《广元市示范初中评估细则》进入操作阶段……
    一系列指导性的意见和操作层面的政策措施的出台,标志着广元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而今年1月,国家启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向人们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6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广元市推进的人才强市战略,也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一脉相承。
    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30所,其中普通高等职业学院1所、成人高校2所,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全国重点中专(职高)5所,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51.06万,教职工3.16万,其中专任教师2.75万。
    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比例已接近1:1;普通高中教育在校学生达5万人;教育园区的强力推进,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局面已展现。
    回首60年风雨历程,教育事业好比铺路石,为广元实现历史跨越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必将成为加速器,为广元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
    优先发展教育,让教育成为广大群众实现文明与福祉的生活方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为我们描绘又好又快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推进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加速形成和建设生态广元目标的同时,也为广元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