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读者的纠错电话,让温家宝总理亲笔致信新华社,对署名讲话稿中关于岩石分类的表述进行更正。10月12日晚,新华社总编室收到温家宝总理的更正信,总理在信中向广大读者致歉。

  消息甫出,立即成为媒体讨论的焦点。有人也许会说,这一切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事实并非如此,那位为温总理纠错的普通读者没有小题大做,温总理给新华社写信致歉也没有小题大做。而媒体之所以满怀热情关注此事,同样是因为类似纠错互动在媒体上并不多见。

  以人们日常的思维,大国总理日理万机,自然无暇顾及这样的小事情;更何况,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官员因说错话而心悦诚服公开道歉者亦是少见,遑论让总理专函道歉?然而,温总理做到了。而且,一切自然而然,行云流水,毫不突兀。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喝彩。在此,首先需要检视的是:温总理的致歉为什么获得如此多的掌声。

  已故著名作家柏杨在《人生以做官为目的》一文中曾经辛辣地批评中国人如何追求“官大学问大”的“地下哲学”:“在洋大人之国,不学一定无术,而在我们中国,不学硬是有术,谁使他有术乎,官使他有术也。那也就是说,官就是圣人,官大啦,道德学问也跟着大。”虽然言语激烈,然而其对中国传统与现实之分析不可不谓入木三分。

  不得不承认,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熏陶,但“官大学问大”的现象并未绝迹。最近不是有报道,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经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又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还是那么缺少对歉意的表达。有多少人,他们或多或少做错了些事,却像匆匆忙忙的赶路客,虽然踩了你的脚,或撞着了你胳膊,头也不回地走了。而许多官员,尽管在决策中犯了错误,但公众却也很少听到他们有什么歉意,在“官大学问大”之外,人们更要感慨“永远正确”几乎成了某些为官者的一种“福利”。

  只有立足这样的现实与事实,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温总理坦然更正的现实意义。通常我们会说,人有犯错的权利。但是,没有谁会真正认同犯错是一种权力。是故,大家在温总理坦承错误中所看到的,是权利的尊严,而非权力的傲慢。而且,温总理不推卸责任,务求“文责自负”,既是对历史负责,对科学负责,同样是对自己负责。而且,人们自然会感受到,总理首先负起了自己的责任,才负得起更多人的责任,国家的责任。

  真理面前,人不分古今中外,错不分大小多少。坦承谬误是一种科学精神。当说,科学精神首先便是一种对万事万物抱持一种诚实的态度。凡是有科学精神的人,既要承认大的失误,也要承认小的失误。如爱因斯坦所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真理永远是时间的孩子,而绝不是权威的孩子。从读者纠错到温总理道歉,这不只是一次纠错互动,更意味着对一种诚实而知性的文化的培育。同样可期可喜的是,在此次互动中,民与官的身份区隔渐渐消弭,放大了的乃是两个探寻并且尊重真理的人。当然,同样不容忽视,作为大国总理,温家宝为自己的一时口误诚恳认错,客观上也在通过其言行给“官大学问大”的不良文化纠了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