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追踪:苍溪铸就科学发展新路径
——苍溪县经济社会60年发展回眸

记者   陈道明

     60年沧桑巨变,60年春华秋实。60年来,苍溪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演绎着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壮丽诗篇,经济社会发展捷报频传。

   “苍溪县6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了沧桑巨变的辉煌历程,正以全新的姿态悄然奋发,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苍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华兮深情回眸60年经济社会发展豪情满怀。

经济总量:60年增长近1100倍  造就“奋进苍溪”

    【数据】1949年,苍溪全县生产总值417万元,而到了2008年已经增加到45.9亿元,增长近1100倍。其中,一产业增加值由225万元上升到19.8亿元,增长879倍;二产业增加值由93万元上升到11.6亿元,增长1246倍;三产业增加值由99万元上升到14.5亿元,增长1463倍。

    【声音】苍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华兮:所有数据都印证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

    【解读】60年来,苍溪县从落后到进步,从贫穷到初步小康,从山区贫困农业地区到川北极具发展潜力的金色热土。新中国成立60年,是苍溪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的60年;是梨乡儿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大突破、大发展、大跨越的60年。

    无声的数据,诉说着梨乡的巨变。该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雪梨之乡、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全国第二大毛兔基地县、全国育肥猪生产百强县、全国产粮大县,荣获水利、文化、民政等全国先进9项,获得全国性示范区、示范县称号10个的殊荣。

三产比重:从85:5:10到43:25:32  打造“现代苍溪”

    【数据】2008年,苍溪县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9.6万吨、水果16万吨,全县发展苍溪梨15万亩、猕猴桃8万亩,出栏生猪103万头,存栏毛兔454.8万只、家禽639.7万只,初步建成荞子坝、白桥坝、井坝等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全县企业数量达4741家,建成国家AAAA级和国家AAA级景区各1个。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51年的85:5:10调整为现在的43:25:32。

    【声音】苍溪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海生:纵观苍溪60年经济发展史,其发展方式已逐步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

   【解读】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增长速度的提升。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公社、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及农村综合改革,苍溪县农业实现了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产业化经营的历史性跨越,现代农业开始起步。探索出闻名全国的庭园经济,形成了“六个一+三配套”生态家园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以猕猴桃为领军产业,苍溪梨、生猪、兔为骨干产业的“1+3”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大力发展“五小”工业,大办乡镇企业,丝绸纺织、麻纺、罐头食品、粮油和饲料加工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从2005年开始,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启动了武当农产品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市县共建的天然气综合利用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如火如荼。

民生优先:从13万元到50.86亿元  营造“和谐苍溪”

    【数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城镇人口仅1.9万人,而目前是14.9万人。全县建成各类水库158座、水利工程1万多处,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县建成学校215所,在校学生近1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241元增加到2008年的314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52年末的13万元增加到2008年末的50.86亿元。

    【声音】苍溪县十一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瞄准“经济总量翻一番,打造三产业三基地两个全国第一县,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统筹城乡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四大奋斗目标,努力建设立足川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特色资源转化强县。

    【解读】历史新使命,梨乡新眼光,所带来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风生水起,是国家重点项目、资金和人才的大量涌入。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天然气勘探开发、苍溪航电、兰渝铁路和广南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

    60年来,苍溪县先后大规模开展了治水、改土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探索形成的“六个一+三配套”户办工程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县建成生态家园户办工程户8万户,生态家园新农村的村组覆盖面达到38%。今年以来,苍溪作为统筹城乡劳动保障的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试点示范,全县人民群众期盼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正逐步成为现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梨乡儿女用忠诚、热情和汗水装扮着这块热土,奋力谱写苍溪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