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土地,红色的记忆
——重走红军路之青川行

代雅雯   成军   傅尹·文   柳桂华 成军·图

    【老区地理简介】
    青川与川、陕、甘3省6县交错毗邻,东界广元,西连平武,南邻江油,北靠甘肃省的文县、武都,东北角与陕西宁强县接壤。境内峰峦重叠,交通闭塞,是阻击甘南守敌胡宗南部南下和红31军、30军出川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四方面军扩大川、陕、甘边区的重要要道。

 

村民在地震废墟上建起的新房

 

红军战斗过的五龙山、平台山下,如今建成电力资源宝库

 

悬马关战场遗址

    灾区彰显红军精神

    9月21日   星期一   天气晴好
    【历史长镜头】 红30军和31军各1部攻克剑门关要隘后,乘胜西进,红31军向乔庄进军的两路部队在乔庄击溃了当地反动民团后,1935年4月7日,红30军又由江油青林口经竹园到七佛、凉水进入关庄、古城,到达蒿溪。
    【现场回访】 青川县处处皆山,河网密布。采访组决定先追寻红30军的足迹,前往歼灭敌军1个营的摩天岭。在前往摩天岭的路上,我们看到了马鹿乡那一片片成规模的蔬菜大棚,这个蔬菜基地8月份被一场洪水摧残后,在浙江援建单位的帮助下,如今又以崭新的面貌重建起来。河边的马鹿小学校园,塑胶的操场、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设施,让人眼前一亮。前往青川的路上,数不清的灾后重建奇迹不断刺激着我们的视神经,大院回族乡挺立的校舍和一幢幢小青瓦、白粉墙的新农房以及一处处忙碌施工的重建现场,都不得不让我们感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年红军将士为了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舍生忘死,奋力拼杀,如今,为了让灾区人民拥有美好的明天,援建者们不分昼夜,奋力抢干,是新时代下“红军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七佛乡,我们找到了刻有“苏维埃政府是工农士兵穷人自己的政府”标语的两根石柱。乡长介绍了石柱的来历后说:“我是凉水人,几十年来,我见证了这一带的变化。我小的时候,这山里没有公路,从凉水到竹园要走1天,现在的沥青路面乘车只需要1个小时就能达到。去年的地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是在援建方的帮助下,如今的七佛,前途光明。我们的野生鱼,现已川内闻名,七佛现在是九寨北环线上饮食业相对发达的地方,我们这里生产的七佛贡茶,更是让许多茶业专家都拍手叫好。”离开七佛乡时,满山遍野的秋茶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耀眼的苍绿,我们期待这个依山傍水的乡镇能够越来越繁华。
    乘着秋日的阳光,我们直奔青溪镇,沿途尽是繁忙的重建景象。在青溪镇境内,一排排“青瓦白墙、木栏花窗、生态庭院”的新农村景象让我们眼前一亮,农村面貌的变样,更为唐家河旅游环带增添了民俗文化内涵。
    夜宿青溪农家,村边溪流潺潺,当地的老百姓与我们彻夜长谈,纷纷给我们讲红军在青溪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孩子,只知道红军来了我们就有饭吃有衣服穿了,老百姓们纷纷拆门板、捐垫席为他们搭建营房,青溪有一座‘洗衣桥’,就是因为红军曾经在桥下洗过衣服,后来人们就把那座桥叫做‘洗衣桥’……”78岁的陈婆婆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讲述着红军的故事。

    摩天岭下援建情

    9月22日   星期二   天气晴好
    【历史长镜头】 1935年4月11日凌晨,红军指挥部发出了进军摩天岭的命令,263、268、276团的红军战士精神振奋,士气昂扬,行程90余里,当天下午赶到了摩天岭山脚下的蒲家院。第二天,主攻部队穿过摩天岭到达甘肃文县境内梨树台、马尿水一带,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摩天岭一战持续了18天,是红军部队撤离青川全境时的一次阻击战,歼灭敌军约1个营。
    【现场回访】 清晨7点钟,青溪镇的广播里正在播报温州市援建指挥部综合组组长王启龙在青川援建的感人事迹。青溪镇的副镇长马晓燕介绍说,这种宣传方式很适合农村,宣传站每天都会广播镇上发生的一些大事和重建进程,经常还会发表评论,这样使政务工作透明,拉近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从青溪镇阴平村出发驱车前往摩天岭大约需要20分钟。走在硬化了的景区道路上,我们沿途观赏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怡人的美景,可就是这同样的一段路,当年红军却要翻山越岭,行走90余里,其艰险程度实在难以想象。摩天岭山高坡陡,从山脚行至山顶约15华里。沿着山脚下的小路一路前行,山间汩汩流淌的清泉,林中横生的枝桠,都为我们前进的道路增加了难度。与我们一同上山的唐家河摩天岭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季元兵说,这条上山的道路已经是经过人工修筑的,也是上山最捷径的一条路。面对崎岖险峻的山路,采访组的同事们不禁再次感叹红军战士是如何在负重的情况下,一夜之内登上这座四处无路的绝壁悬崖的?经过3个多小时的攀登,气喘吁吁的我们终于到达了摩天岭山顶,在这里我们深刻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摩天岭背面如刀切,绝壁悬崖险要无比,红军当年的战壕就修筑在最多能容纳5人的山顶最高点的小山包上。这里易守难攻,对敌军是极大的威胁,但因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有数百名红军战士在此牺牲。
    离开摩天岭,我们去往了青川县房石镇烈士陵园。房石镇烈士陵园里安葬着8名为解放房石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房石镇原武装部部长何旦春说,为消灭当地土匪势力贾应坤,解放房石镇,解放军战士在此英勇作战,死伤无数,但很多烈士已找不到尸首,烈士陵园里只安葬了8名烈士。
    在前往房石的一路上都能看见援建者们加班加点忙碌的身影。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房石镇,在浙江援建方的援助下,已是旧貌换新颜。青川县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向我们介绍,援建房石、曲河一线的是浙江省嘉兴市。我们深知,浙江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会议就是在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召开的,如今具有“红船精神”的嘉兴人民来到青川这片红色土地上无私奉献,为灾区人民倾情援建,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红军精神”在新中国的传承和光大!

    悬马关下话红军

    9月23日   星期三   天气晴好
    【历史长镜头】 为了扩大川甘边区,将革命根据地扩大到甘南,1935年4月11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90师268、269团赶至青川和文县交界处的黄土梁,向悬马关进发。与此同时,31军91师271团1部在乔庄击败当地民团后,于当天下午到达悬马关附近的李子坝。4月12日,闻讯听说红军抵达悬马关的胡宗南部第60师的3个团也开往悬马关附近,在悬马关与红军大战一场。红军将士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很快就占领了战略制高点悬马关山头,这场战争持续了18天,由于敌军数倍于我军,加之武器弹药、粮草供给不足,红军不得不退出悬马关经黄土梁到青溪进入平武、江油,撤离广元。
    【现场回访】 悬马关地处川甘交界的文县碧口镇李子坝的北部边缘,地势险要、道路崎岖。采访组来到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一说到红军,当地老百姓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村民程奇周给我们介绍说:悬马关关口两端多系崇山峻岭,悬崖绝壁,关口只有条1米多宽的通道,自古以来就是甘肃文县通往四川平武、江油等地的交通要塞。从李子坝到悬马关,步行大约需要5小时,现在的悬马关山头因到往人数稀少,已经荆棘密布、杂草丛生,但偶有人上去也能在山上拾到子弹壳、子弹头等东西,还能在山上找到当年作战时的战壕。听这里的老年人说,红军当年英勇无比,浴血奋战,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接着补上,没有丝毫的怯意,就是这股劲头也吓得敌军够呛。
     李子坝村虽地处甘肃文县,但这里的生活习俗、语言方式与青川县基本一致,长期以来,两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茶叶是李子坝村的主要产业,漫山遍野的秋茶绿得喜人,我们希望这个与青川县充满深厚情谊的宁静小村庄能越来越美好,就像当地老百姓所说的:“红军精神激励着我们,我们不能落后!”

    沙州镇里看变迁

    9月24日   星期四   天气晴好
    【历史长镜头】 1935年4月6日凌晨,红31军91师271团先遣队,从茶坝经天隍赶到沙州,趁敌不备之机,立即抢占了街头制高点五龙山。第二天,敌意图乘红军不备而突袭五龙山,可红军将士们在敌人攻到山腰时,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给敌军以猛烈的还击,经两个小时的激战,敌人溃不成军,逃过白龙江。
    红军攻克五龙山后,于4月11日,在沙州兵分两路向平台山顶祖师庙逼近,敌人得知红军占领平台山后,惊恐万分,调集兵力攻打平台山。4月17日,敌军向我军发起进攻,我军将士多次击败嚣张的敌军,胜利完成了阻敌任务。
    【现场回访】 沙州镇依山傍水而建,是青川县较大的乡镇。我们来到沙州镇时恰逢场镇赶集,往来的人群,繁华的闹市,以及随处可见的重建景象,无一不体现沙州镇的生机与活力。五龙山位于沙州场镇南侧,因为五峰聚成一山,固称之为五龙山。沙州的老百姓说,听老人讲,当年红军战士就是在五龙山上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鬼哭狼嚎。五龙山一战,是红军进入青川后主动发起的一次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为红军长征打开了前进的通道。
    平台山,位于青川北部沙州地界,与甘肃省文县中庙、碧口毗邻,山高地险,是青川通往甘南重镇碧口的天然门户。到平台山的路并不好走,仅有一条机耕小道能通往平台山下的松林村。海拔1800多米的平台山地势险峻,与悬马关异常相似,都是“山间夹险道”,坡高路陡。平台山顶有一平台,平台上修有一座古庙,红军将士当年就驻扎在这座古庙里与敌人进行交锋。当地老人们讲,红军战士们很能吃苦,粮草供给不足时,就剥山上的树皮吃。听到这里,采访组的同事们都心酸起来,多少人的血汗和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我们应当好好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
    在松林村,广甘高速现场施工正如火如荼,我们相信,广甘高速的通车,一定会带动沿线的发展。

    【编辑感言】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弥漫着红色的记忆。红军精神已根植于青川人民坚定的信念里。今天,青川人民正传承、发扬着拼搏进取、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