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土地,红色的记忆
——重走红军路之剑阁行

代雅雯   成军   付尹   刘攀·文   郭勇·图

A 袁家沟的红军情9月15日  

星期二   雨过天晴

  【历史长镜头】剑阁县长岭乡双桥村袁家沟位于剑阁县的最南端,与南部县毗邻,也是我们重走红军路采访组在剑阁县的第一站。早在1930年,这里就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并发动金仙、复兴、西河一带几百农民组建游击队。1932年11月,当地地下游击队会同从升钟赶来的“川北工农红军”进行“升钟起义”,组建了在剑阁县境内最早的并且由当地武装力量组成的第一支红军队伍——川北工农红军。

   【现场回访】可能是因为前日的几场秋雨,使原本就没有硬化的乡村小路更加泥泞,所以前往袁家沟的路并不好走,这一天,我们使用了徒步、汽车、摩托、轮船等多种交通方式才得以完成当天的采访。途经山路,山边潺潺流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惬意不禁让采访组的同事们一路唱起了红歌,当歌声回荡在整个山谷时,我们顿悟到当年红军战士们革命动力的源泉——那力量来自祖国大好河山,来自田间地头,来自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大概也是那一首首让我们传唱到今天的红歌和一句句震撼人心的红色标语诞生的灵感源泉吧!

    从长岭乡集镇到袁家沟,途经西河镇。这个山区集镇由广元市剑阁县长岭乡双桥村和南部县西河镇两部分组成,剑阁县民房依山而建,南部县群众傍水而居,街道中心便是两县的分界线。建筑物大多是新建的,整齐而美观。虽地处山梁上,可居民们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集镇热闹繁华,两地群众和谐相处。

    在袁家沟的后山上,我们看到了由当地群众自发修建的烈士陵园,陵园里安葬了参加升钟起义而被杀害的袁家沟当地的19名烈士以及剑阁县、南部县参加升钟起义以及在后来的革命历程中牺牲的烈士。陵园的规模不大,但高高矗立的“升钟起义剑阁死难烈士纪念碑”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当年革命的壮烈。

    当地老人袁安康、袁世朝、袁永华告诉记者,他们都是红军的后人,不论是节日还是平日,只要有时间,老人们都会来到陵园扫扫墓。前些年偶尔还会有学校组织来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而这些年渐渐稀少,常来这里的人只剩下了这些老人。老人们说,不为别的,只为他们都是红军的后人,一定要将袁家沟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袁家沟老百姓淳朴的红色情结,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B 不忘党恩的老区人

9月16日   星期三   晴伴微风

    【历史长镜头】 1935年3月2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88师从苍溪县塔子山强渡嘉陵江,进入到剑阁县境石城庙。第二天,红30军88师、31军93师、9军25师合击敌江防据点火烧寺(今鹤龄镇火莲寺)。占领火烧寺是红军渡江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歼敌200余人,俘敌400余人。

    【现场回访】到达鹤龄镇恰逢鹤龄赶集,这个建在山间的场镇惊人地热闹和繁华。鹤龄镇老促会副会长雍朝鼎带我们参观了赤化乡苏维埃旧址。旧址位于鹤龄镇老街,老百姓为了纪念红军在鹤龄留下的这段历史,自发的修建了红军纪念堂。纪念堂里毛泽东、徐向前、王树声的塑像威武挺立。

    在雍朝鼎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距鹤龄场镇不远的马鞍山,我军将士就是在马鞍山打响了占领火烧寺的第一枪。在马鞍山上,可前观嘉陵江,后见鹤龄场,是占领火烧寺的关键所在。为了占领这一制高点,我军将士奋勇冲杀,在马鞍山脚下的瓦旋垭与敌军大战一场,200多名红军将士牺牲于此,敌人更是溃不成军。据当地老百姓介绍,马鞍山脚下的山梁上曾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沿着上山的水泥石梯径直而上,马鞍山的战略优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马鞍山顶苍柏挺立,树木枝繁叶茂,周围红墙掩映,景色十分怡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马鞍山战役红军纪念堂,就建立在这里,馆内塑有毛泽东、徐向前、王树声的塑像,还有“老区在前进”的剪报栏。雍朝鼎老人说,这个纪念堂是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修建的,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集资10余万元,总投入50余万元修建的,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老区人民一颗不忘党恩的赤诚之心。如今马鞍山已作为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当地政府和老促会的同志们,也正在规划着将马鞍山战斗遗址好好打造,让下一代永远铭记历史,让红军精神世代相传。

     从马鞍山下来,我们来到离鹤龄镇不远的长宁山上,当年徐向前、王树声曾在这里指挥火烧寺战斗。在一个不大的寺院里,我们感受着当年革命将领指挥千军万马的沉着与豪迈。

    在回剑阁县城路过公兴镇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这里的一条街上正在放电影,人们正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当地文化站小姜告诉我们,这是我市送文化下乡所开展的放映活动。如今,“坝坝电影”已成为山区群众汲取精神粮食的文化大餐。

C 嘉陵江边唱红歌

9月17日   星期四   晴伴微风

    【历史长镜头】 红军强渡嘉陵江前夕,驻守在剑阁江口嘉陵江防线的川军,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的组织领导下,100多名进步官员弃暗投明,掉转枪口攻打反动军队,发动了“一·九”兵变。这次兵变以沉重的代价肢解了川军的两个连,动摇了驻防嘉陵江敌军的军心,鼓舞了苏区人民的斗志。

    【现场回访】 初到江口,这个处处与水相关的小镇,使我们感受到了水的柔情与宁静。为了追溯“一·九”兵变这段历史,我们来到了位于嘉陵江淘魁河岸上的“一·九”兵变旧址。旧址处树立着上书“一·九兵变”的纪念碑,碑身上详细记录着“一·九”兵变的详细经过,碑身上的题字就是由当年发起兵变的将士之一原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党委书记吴建初1978年重游故地时题写的。因“5·12”大地震的影响,现护碑亭及石廊已经严重损坏,仅存石碑和墙体,江口镇镇党委副书记任强锡告诉记者,为了宏扬红军精神,保护革命遗址,弘扬红色文化,教育下一代,江口镇决定建设更大的“一·九”兵变纪念堂和烈士陵园。

    为了实地感受红军强渡嘉陵江和兵变烈士江上作战的艰辛,采访组决定乘船从江口沿嘉陵江至虎跳。嘉陵江水来势汹汹,湾多水急,坐在现代化的机械船上,我们都能感受到波涛的险恶,不难想象当年在敌人枪口下以小船、木筏为渡江工具的红军是多么不易,更何况还要一边渡江一边作战呢?

    晚上回到江口,遇到一群老人正载歌载舞,上前打听才知道他们正在为参加国庆晚会而排练节目。在这个江边小镇传唱红歌是老人们的最爱,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格外悦耳,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抗日战争那难忘的岁月。江口镇老促会副主席刘思海告诉记者,老促会的同志们平时爱唱红歌爱跳舞,这既是为了健身,也是对老区红军精神的传扬!

D 剑门关口气象新

9月18日   星期五   阴热

    【历史长镜头】 继火烧寺大捷之后,我军将士日夜兼程挥师北上,直取剑门关,川军邓锡侯部的宪兵司令刁文俊在剑门关布防了4个团的兵力,1935年4月2日,我军在王树声的指挥下,多路红军从东西南3个方向向剑门关发起攻击,拿下剑门关制高点营盘嘴。此次战役击溃川军2个团,全歼守敌杨倬云团,团长杨倬云被逼上营盘嘴,走头无路,跳崖而死。

   【现场回访】 在剑门关时,恰巧赶上剑门关关楼复建开工。剑门关素有“天险剑门关”之称,古人更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和“占领剑门关,犹如得四川”来形容剑门关在历代兵战中的重要地位。

    剑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2300多年来,剑门关先后经历大小战争百余次,剑门关留有太多金戈铁马的故事,红军在剑门关塑造的传奇更是为这里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剑门关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而在当时却成为红军挥师北上西进的拦路虎。

    在剑阁县党史办张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剑门关制高点营盘嘴。在营盘嘴山尖,当年的战壕还依稀可见,站在敌军杨倬云跳崖的地方,万丈悬崖,四面绝壁,让人不寒而栗。剑门关之战是红军在广元境内歼灭敌军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为攻克昭化铺平了道路。

    在营盘嘴山腰,一些工匠正在修建剑门关红军纪念馆,徐向前和王树声的塑像已经赫然挺立于广场中,游人们在欣赏剑门险峻的风景,品读三国文化的同时,还能铭记住红军在此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

 

马鞍山战斗胜利纪念堂

 

红军强渡嘉陵江遗址

 

“一·九”兵变渡江遗址

 

袁家沟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