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创业精神闻名全国。如今“苦干加巧干”的大茅坡人用勤劳和智慧把大茅坡装扮成了靓丽富裕的示范新村——

大茅坡上唱新歌

侯东   彭洋   记者   赵文

     三月观桃花,六月尝脆桃,九月烧板栗,平时来游山垂钓,品高阳贡茶,到农家乐吃农家土鸡、酸水豆花、现摘蔬菜……如今的旺苍县高阳镇鹿渡村大茅坡,处处新风景,随处都能听见村民欢快的笑声。

     大茅坡位于旺苍县高阳镇鹿渡村,全村幅员面积13.8平方公里,人均基本农田仅0.5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26元,属典型的贫困村。

    9月7日,记者再次踏上这片上世纪九十年代闻名全国的大茅坡精神的发源地。脚下这十多个平方的乱石草坪就是当年大茅坡的活标本。身边的石碑记载下当时的丰功伟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英雄的大茅坡人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夏战三伏,冬战三九,在荒石坡上高质量地造出了“千车万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夺高产”的奇迹和“大茅坡精神”,在全国树起了一面旗帜。

    然而改土工程只是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增添了层层梯地,道道石墙,仅仅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百姓带来了耕作的便捷,村民们依旧贫穷。村民杨少林告诉记者:“过去,种粮靠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一半多村民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多是老弱病残,青壮年留不住,女的一心嫁出山沟谋幸福,鹿渡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村民们世世代代被贫穷的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为了让大茅坡重新焕发青春活力,2006年大茅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再举旗帜,再创辉煌,该县将大茅坡纳入以工代赈示范新村建设项目,全村总投资500多万元,其中以工代赈投入140多万元,财政配套资金108.1万元,群众投资投劳350多万元,新植了300亩茶叶,新修社道1公里,完成10公里村道公路片石铺垫,开挖排水沟10公里,新修渠堰2公里,新建防旱池18口,沼气池16口。在以工代赈新村建设中,该县立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茶叶,力争将大茅坡打造成无公害茶叶基地,把鹿渡村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新农村典范。

    平整的水泥路面,漂亮的农家小院……踏入村民李少根的家,一股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他说:“轿车都能开进农家院坝了,自来水安到厨房灶上了,厕所都成水冲式了,城里人来我们村度假了,靠着茶园就能发家致富了。说句心里话,确实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我们原来以为只要把土改好了,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现在看来那种想法太简单了。”村民张志高介绍,这几年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们积极发展茶叶致富。如今到这里来玩的城里人多了,大家在这里喝茶,走时还要买茶,加上平时卖茶,一年光茶叶一项卖上千块钱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