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论坛做主旨发言  王森摄

    “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钻营代替钻研,以权术代替学术,着实让人痛心疾首”。七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痛陈当下学界的不端行为。

    杜祥琬总结了存在于当下学界的十三类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包括论文著作造假、抄袭、剽窃;靠拉关系、靠“忽悠”来争项目、争经费;在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以权威姿态发表评论,误导公众。

    这些不端行为还包括,评审学术成果搞“友情评审”;伪造学历,伪造所谓的SCI(科学引文索引);申报奖项搞包装,对于有关的评委、工作人员拉关系,甚至贿赂;以不实的评审材料申报课题项目;有的院士、知名学者兼职过多过滥;有的专家在评审项目和成果鉴定的时候,不能超脱本单位或者抛开相关单位的利益,不能坚守原则。

    杜祥琬还说,有的学术单位为了评估集体作假,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研”,扭曲了科教的价值观;有的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利化、利益化,偏离了管理的科学性,也使投机取巧者得利;还有的领导干部违反科学程序,干预评审、评奖,甚至干预院士评审;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钻营代替钻研,以权术代替学术。

    针对上述学界的十三种学术不端行为,杜祥琬表示,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学术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及当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是造成目前学界一些道德问题的原因。杜祥琬说,先哲老子一生唯一的著述《道德经》不过五千言,若按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这位先哲可能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不好的评价体系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杜祥琬说,中国的学界需要告别浮躁回归宁静,应该回归到育人治学的理念,远离官本位行政化的思想。同时,还可尝试建立一个客观独立的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遏制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 (杜远 李丹蕾)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建议将学术造假记入诚信档案

   “本来学术剽窃和学术造假就是在冲击科技工作的道德底线,然而,不少的科学工作者却一再地作出不端的行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针对目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地为“生病者”把脉,揪出病因。

     杜祥琬说,最严重的是,不少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不再把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反而是利用学术来升官,官本位思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而这群人又恰恰是未来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