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车改调查:辽阳“天价车补”一年急刹车
2009-08-19 09:06 来源:新京报编辑:佚名
2009年7月6日,已实行一年多的辽阳市弓长岭区车改,被叫停。
变故,源于一组数字被公开:车改后,弓长岭的区委书记和区长每年获车补8万元。“即便给区委书记发了8万,比过去也省了很多钱。”为了说明8万车补的合理性,弓长岭列举了一大串过去公车消耗巨大财政的数据。
省钱了,这是弓长岭许多官员都在强调的一个观点。不过,作为纳税人的民众,对高额车补质疑不断。
舆论,自8万车补一被公开,即沸腾难平。
公车改革 投石问路
- 观察
根据中纪委、公安部、监察部、审计署的调查结果,截至2007年11月30日,中国公务车共5221755辆。这些车一年共消耗4000多亿元。
因计算口径不一,不同专家所采信的数据不尽相同。近4年来,见诸媒体的中国公车总开支横跨3000亿至6000亿元。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认为,不同的数据却可以达成相同的结论,“公车开支高得离谱”。
公车的巨大消耗,和意欲克服消耗的努力,近20年来一直交错,但至今未成正果。
当政府部门在内部自改公车待遇时,外界也在为车改能否成功而争论纷纭。一个最大的分歧是:车改是一场注定失败的特权赎买,还是官民双赢的帕累托改进?
公车不公与财政压力
7月,辽阳弓长岭区天价车补引质疑,但其官员披露,在车改前,区委书记和区长一年的公车开销,每人14万元,且不包括司机工资。
“一年14万元养车,已经背离老百姓的生活常识。”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说。周天勇曾于2004年到美国考察,在加利福尼亚,只有州长和议长有专车。
另据公开数据,被认为全球最廉洁的芬兰,全国只有5个人有公务专车: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
事实上,对公车的配置及使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1989年曾下发《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等文件,进行规范管理。“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
而据北大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观察,中央部委对上述规定尚算重视,而在地方几乎已成空文。目前在全国绝大多数乡镇,书记和乡长一般都配有专车。
而配车超标同时,公车私用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003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刘同心公布了一份公车私用情况调查。称一些地方的公车,公务用途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趋严重。”
刘同心的结论得到了广泛采信。甚至有民众认为,公车能把三分之一用到公务,已颇为难得。
而伴随着分税制的改革和公务员队伍的膨胀,地方政府的财政日益捉襟见肘。而在财政支出中,公车的开支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节约开支,成为各地车改的共同出发点。
三次车改浪潮
1993年,广东开始公车改革的试点,东莞沙田镇等单位开始取消领导干部公车,改发交通补贴。
1998年,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部分中央部委进行车改试点。同时,黑龙江、浙江、重庆等省市部分地区也启动试点。其中,最出名的当为大庆车改。此为中国车改的第一次浪潮。
到了2001年,江苏省从单个乡镇车改试点起步,扩展到300多个乡镇。此后,湖南资兴、浙江杭州、义乌,江苏的江阴等地,都相继加入。
第三次浪潮,则于2004年6月在全国掀起。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国家机关,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20多个省市进行公车改革。
据王锡锌教授介绍,车改的形式多样,最为民众熟知的则为集中管理和货币化车补等。但这些改革基本无下文,并且让民众“没感觉”。
“公车超标采购和配置,运行中的巨大浪费,都没有得到明显控制。”王锡锌说,很多车改措施只能称为半成品,既不彻底,也显软弱。“人们唯一能看到的,是公车开支的步步飙升。”
车改的源头问题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几次浪潮中的车改试点,都是“从下至上”的路径,更多属于地方自发行为。这使车改缺乏足够强大的动力,还会遭受更多阻力。
王锡锌教授认为,车改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官员用车福利的合法性,和纳税人权益是否可不受损。
王锡锌认为,车改单位往往举出各种数据,来显示车改的必要,其实在逻辑上并无证明力。“公民如何知道你的数据是否真实?”
车改试点往往又是一刀切,又容易使官员的公车福利,“该减的没减下去,不该加的却多了一笔车补。”
更让王锡锌担心的是,车改可能将官员的非法福利合法化。
另一个事实是,车改试点地区的公车,此前没有不超标的。“既然违反中央规定的超标都无法遏制,再变花样搞改革,又能改出什么呢?”
王锡锌认为,公车其实是一种特权,而历史证明,用货币赎买特权的改革不会成功。
他认为,公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发挥人大等代议机构和媒体公众的监督权,“看好政府的钱袋子”。让财政审核制度归位,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公车乱局。
周天勇教授认为,很多车改试点的地方官员确实抱有改革的善意,但从全国角度看,只有中央加大整治力度,严格公车制度,让社会各界参与监督,车改才能改好。
本报记者 孙旭阳
【辽阳】 “天价车补”一年急刹车
8月10日,辽阳弓长岭区的车改补贴停发已一个月了。区车改办主任刘琦仍在感叹,“这是个突发事件”。
7月2日,弓长岭还不是主角。当时的主角,是弓长岭的兄弟区宏伟区。
当日,一个名为《史上最牛的车改方案》的图文帖,热传各大论坛,帖中爆出宏伟区车改后“书记、区长每年车补7.6万元”。
在舆论的压力下,宏伟区的常务副区长宿奎勋道出另一“猛料”:“我们是参照弓长岭区的车补标准,他们的区长补贴是8万元。”
舆论的主角,迅速转化为弓长岭区。弓长岭的车补标准,也随即被公开。
7月25日,辽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通告,里面只有一句话:鉴于辽阳市宏伟区、弓长岭区公车改革一事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市政府已于7月6日通知上述两区,停止车改补贴发放。
波澜不惊的一年
去年4月8日,弓长岭区启动公车改革,除必须保留的执法车、作业车等,公车彻底取消
事实上,弓长岭车改已经进行一年多了,此前一直平静无事。
去年4月8日,弓长岭区正式启动了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
凡是区直机关、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公车和领导干部,都在改革范围之内。除必须保留的执法车、作业车等,公车彻底取消。
在该区的车改补贴方案中,区委、区政府正职8万元/年,区人大、政协正职6.5万元/年,区人大、政协副职4.5万元/年,享受副县级待遇的领导、区长助理4万元/年。
正科级分为四类:2.6万元/年,2万元/年,1.5万元/年,1万元/年;副科级分两类:6000元/年,5000元/年。机关里普通公务员的差旅费补贴标准,从原来每年每人1100元提高到1600元。
根据去年10月31日的一份《弓长岭区深化公务用车改革情况介绍》显示,车改后,“区领导干部从容地开着私家车或打车上下班,过去机关门前停放豪华汽车的壮观场面消失”。
被“忽略”了的8万
弓长岭车改进行一年多,在公开的报道中,没有提及区委书记和区长等处级官员的车补数据
弓长岭车改一度被诸多媒体报道,不过,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不管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没有提及弓长岭区委书记和区长等处级官员的车补数据。
最早的报道,应该是2008年4月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郝玉良在区电视台的讲话。
他讲话中强调了车改后该区公车减少97台,节省费用456万元。
“这笔钱用于改善民生,平均每个市民可以获益47元。”郝玉良算了一笔账。
他的整个讲话中,没有提及官员们得到的车改补贴金额。
2008年10月30日,弓长岭车改半年,邀请了中央、省、市媒体召开“车改新闻见面会”。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新闻见面会的报道中,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没有提及处级官员们的车补具体标准。
11月28日,《人民日报》的报道中详细介绍了科级补助分四档。
说起处级官员的车补,该报只是介绍,“县级也根据工作量大小分了五类”,没有提及具体标准。
2009年6月,弓长岭车改过了一周年,辽宁再次有媒体刊发报道,仍没有提及处级官员的车补标准。
“区委书记一年补8万”这个后来惊动全国的新闻点,就这样被“忽略”了一年多。
究竟是弓长岭不让报道这一数据,还是媒体没发现呢?
8月16日,弓长岭区委宣传部一位官员称,数据都告诉了媒体,是媒体没有报道。
而7月份,新华社报道称,“这个曾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过车改经验的区,在经验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车补标准”。
在弓长岭区《车改工作责任分解》一文中,宣传部的责任是,“车改会宣传,起草新闻通稿”,该文强调对媒体“不给方案”。
8万到底高不高
区车改办主任称,8万甚至不够用;而区长曾在内部动员大会上称,“交通费标准非常优惠”
7月上旬,弓长岭车补标准被公开后,对“8万天价车补”的质疑开始不断。
车补的标准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相关资料显示,弓长岭车改按照“交通费包干”的原则:交回公车,领取公务交通费包干。
其中有一个标准测算公式:前3年单车加权平均费用×控制系数×公车使用系数。
其实,就是对公务使用率、油价上涨因素、个人对公车使用强度、单位级格、职能、人数、领导职数、配车标准等要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结果。总的来说,是以工作量核定交通费包干。
在弓长岭区车改办主任刘琦看来,8万元对于区委书记来说并不高,甚至不够用。
该区区委一位官员介绍,车改前,区委书记吕有宏的座驾是公家的一辆丰田4700。车改后,月薪4000元左右的吕有宏,贷款买了一辆奥迪A6,并雇请了一名司机。
弓长岭车改办向媒体提供了吕有宏2008年车辆费用的明细表。
行驶里程:40000公里;加油费:28925元;维修费:16700元;司机工资:12000元;保险费:10858.26元;过路费:3278元;车库:5000元;杂支:9655元;合计费用是86416.26元。
“8万对于书记,肯定是不够用的。”刘琦说,2008年吕有宏用自己的车自己还贴了6000多元。
按照明细表分析一下,吕有宏平均每天车程近110公里,需加油费80元左右。
至于吕有宏2008年车辆的费用,有多少是为了公务而用,刘琦没有介绍。
他的看法是,以前区委书记和区长用公车,一年的消费在14万元以上,还不包含司机的工资等,现在给他们发8万元,全部包含了,节省了一半的支出。
不过,执行的车补标准高不高,弓长岭的官员们对内有另外一个说法。
“我们现在定的交通费标准是非常优惠的,不敢说是全国之最,也是全省最优,没有不够用的。”2008年4月8日,弓长岭区区长吴雪冰曾在车改动员大会上称。
会上,区委书记吕有宏还表态:如果以后上级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我们就按上级政策执行,如果上级政策没有我们的优惠,我们仍按原定政策执行。
部分官员为车改叫屈
车改被叫停后,有官员认为,弓长岭在某种程度上是公车改革的牺牲品
车改前,弓长岭区被形容成“公车费用膨胀,财政不堪重负”。
区委书记吕有宏曾说:“负责任地讲,我们有些部门的公车多为私用,工作用车连一半都占不上。”
车改前的2007年,弓长岭编制内的公车有177辆,燃修费支出上千万元,剔除司机工资,单车平均费用达到6万元。全区预算单位交通费支出高达1004万元,交通费支出占部门办公费用的六成。
“单车费用的增速,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速,经济增长的成果有相当一部分被公车消化掉。”弓长岭2008年7月20日的车改总结里提到,2007年部分区直部门账外拖欠的修车款在200万元以上。
弓长岭车改办提供的数据则称,车改当年直接节支335万元,5年综合效益可达2500万元,平均年节支500万元。
车改被叫停后,弓长岭区的官员们不断向媒体叫屈。
该区一名官员曾对媒体诉苦称,弓长岭在某种程度上是公车改革的牺牲品。
部分人对车改“怀疑”
一位退休官员认为,车改后,过去坐不到车的官员都获得了车补,车改是给更多官员谋利益
而在另一个利益群里看来,弓长岭的车改,是官员利益的重新分配。
8月11日,弓长岭一名要求匿名的退休官员称,所谓的车改,就是给更多官员谋利益。
“过去很多干部没有车坐,也没发交通补助,工作也是在做。”该退休官员的看法是,车改后,过去坐不到车的官员都获得了车补,明显是增加了利益。
一名曾在弓长岭区委开车的司机认为,车改后交通支出在一些部门只增不减,以前纪委有两辆车,一辆车费用在4万元左右,“车改后,纪委副科级以上干部七八个,算起来每年发给他们的车补,肯定会超过过去养车的费用。”
他觉得,大多数官员获得了实际利益,这是他们支持车改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弓长岭区政府的表述中,也承认了更多官员获得了实际利益。
“改革前只有105名领导干部享受公车待遇,改革后机关干部全部受益,直接受益人1207人。”2008年7月20日,弓长岭总结车改经验时称,事后调查车改满意率达到95%以上。
车改中的民意
车改前后举行多次会议和调研,没有一个面向老百姓。一名官员坦承,没有过多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
在弓长岭提供的所有材料中,没有普通市民对车改的态度。
8月10日,弓长岭车改办提供的“车改大事记”显示,车改前后共召开各类大小会议40余次,各种调度会、研讨会22次,车改方案论证会也开了2次,区人大专题调研车改一次,还召开了2次司机大会。
该区区委副书记穆伟成认为,车改相当民主、公开。
但这些会议和调研,没有一个是面向老百姓的。
“你改革前改革后用的都是老百姓纳税人的钱,为什么单单没有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呢?”上述退休官员对此表示不解。
弓长岭区一名主要官员则坦承,此次车改没有过多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
8月10日,刘琦称,辽宁省相关部门的意见还没下来,弓长岭车改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
【车改模式】
根据公车配备的实际情况,确定3种改革形式,把所有公车都纳入改革范围:
一是交回公车,领取公务交通费包干。这是改革的主要形式,适用于机关一般性办公车辆,主要是单位交回公车,享受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公务交通费包干,按月发放。
二是保留公车、财政定额管理。对必须保留的规范化性执法车、专业作业车、财政负担费用的市直部门车辆,重新核定编制,规范定额,封顶包死,超支不补。
三是推进专业作业车等特殊用车改革。包括科级单位使用的水车、铲车、除雪车等专业作业车等,下一步要逐步推向社会,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使用。
【目前情况】
7月6日,由于“8万天价车补”引起网民广泛关注,辽阳市政府通知弓长岭区停止车改补贴发放。
□本报记者 褚朝新 辽宁报道 专题统筹 宋喜燕
“现在里外不是人”
- 对话
刘琦,辽阳市弓长岭区体改办主任,去年车改开始后兼任车改办主任。从车改政策的前期酝酿到后期的执行实施,他都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8月10日,在车改被暂停一个月后,刘琦向本报记者表达的最大困惑是:这次车改,是官员自己革自己的命,居然还不被理解。
“改别人容易,改自己难”
新京报:近些年,各地都在试行车改,车改成为一个趋势?
刘琦:是啊,社会上对公车一直有“三三制”的说法,就是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私人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过去公车管理,还是官本位,靠权力去管,但效果不好,公车消耗大,管理成本非常高。
新京报:弓长岭作为辽阳一个边远的区,为什么要带头车改?
刘琦:弓长岭一直是改革的先进,这些年先后进行了公用事业、企业、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都是改别人,现在就剩下改革者本身利益的改革了。
车改这个改革,是革改革者自己的命,自己的权利也要受到一定限制,自己限制自己,破除官本位的思想。
新京报:希望权利自我约束?
刘琦:是啊,就是要自己限制自己,最终是为了节支。本来改别人容易,改自己难。
现在是里外不是人,假如不改,公车照用,啥事没有。
咱们车改,也是因为领导勤政务实,如果不勤政务实,咱也不去触这霉头。
为何选择货币化补贴
新京报:很多地方,车补都不发现金,而是一张卡,你们为什么要发现金呢?
刘琦:首先,车补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如果是补助,那是财政发给你个人,含在工资里。我们这个,是包干的办公交通费。发了交通费后,你出门去省内的8个地市,财政都不再负担你。
这8个市是:辽阳、本溪、鞍山、沈阳、盘锦、营口、抚顺、丹东。这都是经过调查的,平时我们干部去得比较多的几个地方。
我们这里没有公交车到市区,打车到市区得59块钱,出租车也无法刷卡,所以在弓长岭你给我卡,我消费不出去。
新京报:书记一年发8万,是怎么确定发放标准呢?
刘琦:这是经过科学测算的,综合考虑各种系数,比如,部门的职能多少,以及过去的配车标准等。
主要领导系数大一点。过去,两个主要领导的车一年花十四五万,车改后每人一年8万,节省了一半。
新京报:可是,现在舆论普遍认为8万还是有点多。
刘琦:公车改革,不是越少越合理,如果住在市区,少一点,正常。这8万,是把去近300公里半径内的8个城市的交通费包干了。
希望中央出台政策
新京报:怎么看弓长岭目前的改革?
刘琦:弓长岭把公车都改掉,堵住了财政漏洞。但是所有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证明,改革还是需要更阳光透明。
新京报:为什么车改这么难?
刘琦:车改,我们觉得还是应该理论政策先行。
现状是理论界不研究,舆论界忽冷忽热。目前,车改要大范围推开,看来还不成熟。我们希望中央对车改有更具体的指导意见出来。
【大庆】 车补与公车尴尬同行
- 关注焦点
11年前,大庆市拉开了中国第一次公车改革浪潮的大幕,并成为浪潮中的焦点。
11年后,大庆沉默在进退两难间。
按级别划定并差距极大的补贴,部分公车留用,有部门改有的不改的“双轨”———改革的不彻底,最终让改革难以继续。
最终,大庆车改停滞。甚至有些部门退回从前,继续购买公车。出现私人车补与公车使用并存的局面。
大庆车改11年后,2009年8月13日,曾是车改核心人物之一的于春学,态度激烈地拒绝谈车改。
虽然,作为车改办副主任的他,还会忍不住去回忆当时接待全国各地考察团的风光。
“大庆车改是咋回事,你不是不清楚,反正我不能谈。”于春学拒绝了大庆市纪委有关官员要他接受采访的安排。
如今,大庆市车改办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人。桌上堆放的,多是养生保健的书籍和杂志。
调查显示,大庆车改办不愿提及车改,是因大庆车改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改革之初 当年节支五千多万
8月14日上午11时,大庆市直属机关车队内,几名没出车的司机下着象棋。
司机小队办公室,两名司机正聊辽宁辽阳弓长岭区的车改。
“报纸电视上都播了,弓长岭的车改最高的一年补贴8万。”一个司机说。
“一年补8万,一个老百姓一生能挣几个8万啊?再说,你不是大老板啊。”另一司机感叹。
两人的话题,很快转移到大庆的车改上,大庆车改已11年多。不过,那场车改跟他们没关系。
大庆市直属机关车队,服务的是市副秘书长以上官员。而他们不在那次改革之列,他们的司机也留守原岗,旁观车改。
1998年2月16日,大庆市开始车改。范围是:市直机关(含有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的处级以下(含处级)干部,包括科级和一般干部。
大庆市车改前统计,1997年底,财政负担车辆1350辆,车与司机费用合计每年近5000万元,加上购新车费用和大修费用,年度公车费用支出8500万元以上。
“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费用太大,实在负担不了,再不能这样下去了,必须下决心搞车改。”1998年4月,大庆市委市政府向黑龙江省机关事务协会介绍时称。
首批车改59个处级单位,涉及车辆402辆。车改后,留车106辆,卖车220辆,交办70辆。
对于交车的车改单位官员,大庆给予交通补助政策:正处级每年补助18000元,副处级14400元,正科级2880元,副科级2160元,一般干部每年1200元。
2005年大庆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车改前,市直机关这402辆车,包括216名司机,每年费用约1627万元。车改后,每年费用887万元,直接节支740万元。
该委还称,上交的70台车和对外出售的226台车,变现收益1142万元,当年不再购置新车节约3300万元,财政不再安排大修费节支约200万元,以上几项合计,车改当年共节约资金5380多万元。
遗留之患 “一用车就打仗”
作为最早车改的城市之一,大庆车改引来国人关注,甚至可以说全国轰动。
8月13日,大庆市车改办副主任于春学虽拒绝受访,但说起那时的风光,仍有些兴奋。
于春学说,大庆车改至今,他参与接待的到大庆考察学习团近300次。
取经的人不少,但大庆人心里清楚,大庆的车改并不彻底。
车改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1998年1月1日前为处级的,车辆保留。由此,在参与车改的75个处级单位中,有59个单位留下了100余辆车。这给车改的深入,留下后患。
13日,大庆市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车改前宣传部约有车10辆,车改后留下2辆,属于半车改单位。
14日,大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国彬称,车改后,得到车补的处级干部,拿出一半补贴,用于养这两辆车。
陈国彬说,除常委部长,部里还有4个副部长,2个调研员和1个文明办主任,副处以上干部7人,两台车根本不够用。
陈国彬坦承,虽然自己买了私车,但公务时还是用公车。
“一用车,就打仗。当时办公室管车的主任,没少挨骂。”陈国彬说,遇到几个副部长都有事,都觉得自己分管的工作重要,车就安排不过来。
陈国彬说,他曾找过于春学,提出让宣传部退出车改,恢复车改前的配车情况,于春学不同意。陈国彬说,无奈之下,宣传部常征用几个科长的私车办公,而费用有时还不好报销。
不过,半车改的宣传部,还是让彻底车改的部门羡慕。
“他们拿着车改补贴还有两台车坐,比我们划算多了。”13日,大庆市一车改单位官员说。
大庆市发改委总结认为,大庆车改存在双轨制问题:市区改了县里没改;市直机关有的部门改了,有的部门没改;一个部门内部,一部分人改了,一部分人没改。
利益之差 科级干部普遍抵触
大庆车改当年,就有官员写上访信。
根据1998年的政策,大庆参加车改的正处级官员每月补贴1500元,副处每月1200元,而正科级每月仅150元,副科120元。
“你看看,处级干部的车补是我们科级干部的10倍。”13日,大庆市政府研究室一名官员慨叹,补贴差距太大
“少数科级干部感到与处级发放的交通费差距太大,心理不平衡,有个别人向政府写上访信。”1998年,黑龙江省机关事务协会在大庆调研发现,车补的差距过大,导致当时科级干部抵触情绪较大。
上述政研室官员称,一个事实是,在政府机关,科级干部业务是最多的,平时出门也最多。
而一个月120元,只够坐公汽,“但不可能办什么公务都坐公汽”。
“工作效率,毕竟还是最重要的。完全靠坐公汽办公务,显然不现实。”该官员说。
大庆市委一名官员介绍,大庆依油建市,城市分布很散,很多路无公交车,而且公交线路很长。
陈国彬介绍,他刚到宣传部工作时,从家里坐公汽到单位需要两个半小时。
“我去一趟让湖区,二三十公里,打个出租车每公里一块六。你算算,来回一趟得多少钱。我们打得起车吗?”14日,大庆市机关事务局一名官员称,每月只有一百多元补助,坐公汽和打出租车,都不适合频繁出门办事的科级官员。
2002年,大庆市调整车补标准:正科级每月由120元调整到240元,副科级每月120元调整到180元。
2005年,大庆市发改委调查发现,科级干部普遍反映,调整后标准仍很低,处级和科级的补贴差距依然过大。
不过,此后至今,大庆的车补标准再未有过调整。
“车补太高了是个问题,不敢弄,太低了大家又不满意,大庆的车改就成了现在这个尴尬局面。”大庆市委一名官员称。
大庆市发改委在调研中,还发现了一刀切问题突出。“1998年车改时,没有根据各部门的工作量确定交通费补助标准,而是采取一个标准的做法。结果造成有的干部交通费不够用,有的干部交通费有结余。”
难言之隐 车补在,公车亦在
根据大庆市最初的方案,车改的第一步决定,市直机关从1998年起不再购进新车。不过,这一规定流产了。
8月13日下午6时许,大庆市政府大楼东门外,不时有丰田4700、丰田4500、奥迪A6等高档车,到门口接下班的市领导。
大庆市直属机关车队资料显示,目前该市副秘书长以上官员46人,配车46辆,分别为7辆丰田4700、20辆丰田4500、17辆奥迪A6、1辆奥迪A5、1辆帕萨特。
“每个新领导来,都不愿意坐旧车,都得买新车,而且都得是好车。”该车队一名司机说。
另一个让车改办尴尬的是,部分车改部门在车改后,又以车不够用为由,购买了新车。
车改后,大庆还出现了上级机关到下级部门和企业要车用等问题。
“对发现的借车、求车等问题,都做了相应处理;对公车私用进行了检查,对违规车辆全部给予处罚。”大庆市发改委称。
“被改的部门基本都是不满的,可以说大庆的车改现在很尴尬。”大庆市委一名官员说,这正是车改办不愿再谈车改的原因。
“像我这样的正处,车补如果调整到2.5万就差不多了。”陈国彬说。不过,他认为,就目前大庆的情况看,不动是最好的,“一动则乱”,如果有新的状况,有些部门很可能要求不改了。
大庆市委一名官员认为,如果还是现在这个车补标准,来征求各单位的意见,估计所有科处级干部,都愿回到车改前的状态。
“车的问题,是加强管理的问题,不是改革的问题。你车为啥消费这么多,你为啥不按国家配车标准啊?谁批准你花100多万买丰田4700啊,谁批准你花50多万买奥迪A6啊?”8月13日,大庆车改办副主任于春学认为,车改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车改模式】
大庆车改提出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公务用车,实现职务消费社会化、商品化、货币化。
车改范围和对象,市直机关(含有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的处级以下(含处级)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53个单位中,首批参改单位为32个,公、检、法和农口等一些单位未列入车改范围。
车改措施包括“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等。其中规定,1998年1月1日后提拔的处级副处级领导干部不再配车,改发交通费。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
按级别发放车补,正处级每年补18000元,一般干部每年1200元。
【目前情况】
改革难以进行,部分单位公车“复辟”。陷入进退两难之地。
□本报记者 褚朝新 黑龙江报道
【杭州】 纪委牵头强推车改
- 关注焦点
8月7日,杭州市车改办主任何新根透露,杭州将择机启动第二批车改,将在局级领导干部中探索包干用车,即不领车补,所有公务用车由公车服务中心提供。
5月1日,杭州开始了首批市级机关车改。但有人质疑副厅正局每月车补过高等。此外,由于利益被触及,单位一把手多持观望态度。
面对种种担忧,杭州车改推动者渴望获得“自上而下的动力”。
“你看我胳膊晒的,都成黑人了。”46岁的杭州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吴声华,最近开始学车,准备自己开车上班。
今年5月1日,杭州市实施机关公务车改革,机关公车上缴,每月按级补贴,法制办等21家市直机关成为首批试点单位。
年初法制办刚给吴声华配的“座驾”也上缴了。以前车接车送,现在上下班打车,高峰时段要等一个多小时。
“太不方便了。”8月13日,吴声华告诉记者,车改后他很憋屈:每次开完会,别的领导一出来,上专车就走,“我还得站在马路边等出租,绝不是钱的问题”。
“一把手也不留车”
今年4月16日,杭州市政府出台《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1+6方案》,方案提出,3年分3批完成车改,首批确定21家市直机关试点,5月1日实行。
方案核心内容是:取消所有公务车,实行货币补贴;按职务层级将车补分为9档,最高2600元,最低300元;钱直接打入个人市民卡,只做交通费用,不能提现;单位设立公共交通经费,解决突发事件处理等公务用车;全市成立公车服务中心,统一用车。
“我们的车改不是心血来潮,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方案。”8月10日,杭州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告诉记者,从2002年在西湖区三墩镇试水车改,到2004年7个区县试点车改,中间经历了近8年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此次车改,杭州市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奔赴全国其他车改城市调研,总结他们的教训,然后制定了杭州的车改方案。
叶明去哈尔滨、大庆考察时发现,当地车改除去现金补贴外,单位还保留1到2辆公车,供集体公务使用。最后,单位一把手领着高额车补,保留的公务车也成为了一把手的专车。
“一辆车都不能留。”杭州车改方案设计时,叶明力主单位公车全部上缴,只实行货币补贴。
“发车补最简便易行,且相对合理。”叶明说,“杭州的创新在于:不发现金,车补直接打入市民卡,划分职级补贴标准。”
即使这样,误解还是不少。很多人认为,这是在变相为官员发福利呢。但叶明坚信,杭州模式多了有效监督。
公车中心用车定价低
孙伟勇,车改前在财政局当司机,给局领导开车。
谈起车改,8月12日,孙伟勇一连用三个“没了”形容现在的感觉。
“虽然待遇都是一年3万,但作为财政局领导司机的荣誉感没了,每年很多求领导办事的隐性收入也没了,公车私用的便利也没了。”
孙伟勇说,市财政局原有公车100多辆,80多个司机,车改后,所有的公车上缴,司机分流,在编司机内部转岗,临时合同工只能到公车服务中心应聘,竞争激烈,“80多人应聘,只录取三四个”。
幸运的是,车改后,通过应聘,孙伟勇当上了杭州市公车服务中心司机。
“收入变化不大。”在中心担任司机的孙伟勇说,什么时候用车什么时候出车,用完车后,必须开回中心,“管得比以前严”。
“中心只是个过渡机构。”杭州市机关事务局副局长何青介绍,目前中心与杭州市级机关汽车修理中心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何青称,目前市场租车价格较高,中心定价较低,主要害怕车补不够用,遇到阻力。将来全市全部车改后,中心将彻底走向市场。
公车服务中心副主任赖立新告诉记者,为了监督,车改方案规定,个人公务用车,需注明起止地点,不准随便更改路线,否则一查车上GPS定位系统,便知是否更改路线。
“每个单位的公共交通经费不多,超支不补,单位使用时都很慎重。如果很快用完,遇到紧急突发事件,单位自行解决,延误公务,领导担责。”何青说。
利益被触动的“一把手”们
专车没了,何青自掏腰包,买了辆25万元左右的轿车。
“以前司机上下班接送,现在只能自己开车。”何青担心,车改突然被叫停,“那我花那么多钱养辆车,很不值。”
除了个人用车不便,车改单位的一把手还遭遇了公务用车的尴尬。
市法制办主任吴声华说,车改后,昆明市法制办几个领导来杭州考察,接待需要用车。法制办一辆车也没有,只能向公车中心叫车,但中心用车必须明确起止地点,线路预先登记,所以,昆明来杭考察官员游玩、参观景点,或临时变更出行计划,让吴声华十分为难,不停地和对方解释说:“这是车改新政”。
车改虽然给一把手带来不便,但却得到法制办大多数人力挺。
吴声华说,法制办内部开会讨论车改,问大家赞不赞成,几乎所有人都举了手,因为车改能让所有公务员获得车补。
作为一把手,吴声华公务用车不便,利益受损,“但反对的话我也开不了口”。
“车改相当于把几个一把手的固定收益,在全单位分摊,节省部分归财政。”吴声华介绍,法制办共25人,5个主任,一正四副,车改前每位主任配有一辆车。作为一把手的吴声华,起初并不情愿。今年4月,杭州市车改办向各单位征集车改意见时,他就表示过怀疑。
虽然市政府一直在提车改计划,但很多人和吴声华一样都在观望,“我没想到政府的决心会这么大,这么坚决”。
车改推行三个月后,杭州市车改办主任何新根透露,杭州第二批车改将实施新的模式。他透露,新的模式主要是在局级领导干部中开展包干使用公车探索,即本人不领取车补,所有公务用车由公车服务中心提供。
何新根否认新的模式是原来公车使用制度的恢复,更不是回潮,而是一种新的公务用车方式,且包干用车有严格限制。
问卷:七成人赞成车改
杭州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叶明认为,杭州车改最大的目的在于反腐,是反腐倒逼出来的。
叶明告诉记者,杭州全市机关共有1200辆公车,1000多名司机,每名司机年均工资3万,每辆车购买、油耗、护养等全部下来,杭州市一年公车消费近2亿,“车改能省去三分之一成本”。
虽然车补按职级划分屡遭质疑,但叶明认为,车改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总支出是否下降。
8月10日,杭州发改委副主任、车改办主任何新根也认为,划分标准后,公车补贴确实与行政级别成正比,但数据最能说话。
何新根提供的车改三个月数据显示,车改后,已完成车改的7个区费用支出从9354万元下降到5796万元,下降了38%,“将近4000万”。
“所有领导没有了固定用车,只能打的或到公车服务中心叫车,没有免费。”8月11日,杭州车改领导小组成员、市机关事务局副局长何青告诉记者,机关事务局车改前有4辆专车,而现在所有人只能自己开车出行。
另外,何青介绍,100辆车,23个司机,4个调度,全在公车服务中心,整个成本不到车改前一半。
另外,公车私用一直是杭州市民行政类投诉热点,占全部投诉的1/3强。车改前,杭州专门做过问卷调查,结果70%的人赞成车改。车改办主任何新根说,这说明车改具有强大的自下而上的动力。
“强力部门”何时车改?
然而,车改更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
何新根透露,车改分三批完成,许多单位负责人选择了第二批。何新根分析,所有单位都在观望,一把手有情绪,但选第三批又显得工作不积极,有不支持政府改革之嫌。
车改重要推动者———杭州市发改委并未选择首批试点。“当时领导的意思是,如果车改能给单位带来好处,作为推动者,发改委应礼让三先。”何新根透露。
质疑者提出,在被选中车改的21家机关中,除财政局等单位外,“强力部门”不多,也是个特点。
对此,身兼数职的叶明解释说,杭州车改的原则是: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积极稳妥推进车改。
在杭州市法制办主任吴声华看来,车改触及所有被改者利益,有人不希望车改,这很正常。他断言: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的强制推广,车改很难推进。
5月1日车改后,浙江一些省级领导,曾接到杭州部分官员不满车改的意见反映,叶明曾为此多次向有关领导汇报解释。
记者试图采访其他车改单位一把手,均遭婉拒。
“这些一把手内心还是很不愿意车改,但这是市委市政府定下的规划,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多说。”杭州车改办成员、杭州市发改委综合体改处处长胡海定如此解释。
此外,杭州市此次车改,因市四大班子归省里管辖,加之杭州是副省级城市,他们的车改,不在要求之列,“我们希望自愿参与,无法强求”。
“车改压力不仅来自车改单位一把手,还有我们的行政上级。”叶明希望,杭州车改模式在浙江省乃至更大范围的推广。
令叶明欣慰的是,今年8月,浙江省纪委书记公开认可杭州车改,称“模式不错,效果明显”,并建议各地纪委借鉴。随后,浙江部分地区纷纷致电杭州车改办,希望借鉴经验。
“车改离不开领导的支持,我们需要自上而下的动力。”叶明最后说。
【车改模式】
杭州市政府提出,三年内分三批进行公务车改革。
首批车改内容包括:
取消所有公务车,实行按职级分9档补贴,每人每月最高补贴2600元,最低补贴300元;
钱直接打入个人市民卡,只做交通费用,不得提现;
单位设立公共交通经费,解决特殊情况公务用车;
全市成立公车服务中心,车费从公共交通经费中扣除,缺口自行解决。
【目前情况】
目前在全国属于较成功的试点,但如何深入推进,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
□本报记者 黄玉浩 杭州报道
“请包容我们自讨苦吃式的车改”
叶明,杭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杭州市车改三人领导小组副组长。
8月10日,叶明在其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说,杭州车改本意是消除“马路上的腐败”,杭州车改是自讨苦吃,希望社会包容。
困难 全国缺统一系统
新京报:众所周知,车改是个老大难问题,杭州在推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叶明:在最初的推行过程中还是有阻力的,主要是单位“一把手”有情绪,我们也担心他们不配合。取消了他们的配车,让他们自行解决出行,肯定没有以前方便,很多人一时很难想通。
新京报:一把手想不通,车改会很难推动。
叶明:一把手是想不通,但单位利益受损的就几个人,更多人获益了,他们支持车改。另外,我们一直展示着坚定的决心,让干部群众相信车改是必然,顺应民心大势所趋,所以一把手们还是会从大局出发服从车改的。
新京报:有媒体称,车改是“自己改革自己”,因缺乏强力推动和监督,其他地方的车改最后都不了了之,问题在哪儿?
叶明:目前国内的车改的确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在全国缺少一个统一系统,具体到各地可实践操作的车改政策,每个地方只能自己探索,至于这样是否一定会失败,我觉得如何完善监督机制是成败的关键。
模式 纪委推动监督
新京报:与其他地方相比,你怎么看杭州模式?
叶明:全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车改政策,只是鼓励尝试,但如何改,没有一个普遍的模式,杭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个人觉得现阶段来看,杭州车改的制度设计应该是全国相对完善的一个,这一点我有信心。
新京报:杭州车改是纪委推动并监督。当初,设计制度时有什么考虑?
叶明:杭州纪委最初推动车改,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公开透明是车改成功的关键,长效的监督机制是根本保障。我们设计的制度是全部现金入卡,只能用于交通。纪委还制定了纪律规定,不准向其他部门、下属单位、企业或自身职权范围内的服务对象无偿借用交通工具,违者惩处,决不姑息。
另外,车改走上正轨后,纪委将会把车改工作移交给市政府管理。
新京报:你觉得杭州模式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吗?
叶明:遗憾还是有的,比如(副厅级)正职局长每月2600元的车补存在争议,因为有的单位公务活动频繁,有的则坐办公室多些,前者一把手觉得应该比后者领导多拿些车补。即使同一个局,不同处室之间,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划分了9个档次避免一刀切,但还是存在一刀切,我们会制定出更合理的补贴标准。
质疑 收益要算总账
新京报:刚才你提到月补2600元,有人说太高了,你怎么看?
叶明:我们的车贴标准,最高2600,最低才300,一般情况下,职务的高低与其公务差旅需要成正比,当然不能说这是最科学的,但这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公平的做法。
第一批21个试点单位,21个正职一把手领2600,车改后三个月,节约了近4000万,你说哪个划算?
新京报:车补让所有公务员受益,许多人担心,这样会让违规配车合法化,是变相福利。
叶明:我承认是这样的,这确实从某种意义上导致了官员违规配车合法化,但我们要认清一个基本现实,那就是:官员超标配车现象,车改前就存在,政府三令五申,根本无法控制。到下面任何省的任何一个乡镇,哪个书记镇长没有专车?这笔钱谁出?不还是财政出,而且很高。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福利,这种看法偏颇了。你要算总账。对比车改前后,财政支出大幅消减,反腐收益更不可估量。
新京报:反腐收益指的是什么?
叶明:实际上,这是车改带来的隐性收益更大。首先,打破了专车专配的“官本位”意识,所有公务员都可为公务活动享受车补;其次,逼迫官员扭转意识,改革行政方法。车改后,许多官员额外应酬就会减少,能不出差的就不出差,能一次出差的就一次完成,效率就提高了;再次,出行要自行解决,可杜绝“马路上的腐败”。
透明 政府不该一言堂
新京报:杭州车改正式启动以来,争议一直不断,你有压力吗?
叶明:有,但这种压力是我们自找的,是自找苦吃,如果我们不改,没有人会说什么。只要我们改,就面临争议和各种指责。
我觉得作为一项改革,社会各界应给予一定的宽容,要包容我们的“自讨苦吃”,没有一项改革从一开始制度设计就是完美的,都是不断完善改进的,不管怎么说车改总是件好事,要给我们时间,允许我们探索。
新京报:许多车改城市,因担心引来过多的争议,面对媒体时都选择沉默,你为什么这么主动?
叶明:我始终认为公开透明是车改成败的关键,而媒体能够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初衷,以及我们为改革所做出的思考。另外,许多我们一时解决不了,还不完善的环节,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建言。
我们之前是多干少说,许多信息没有公开,从而产生一些误解。所以,我们现在想加强沟通交流,毕竟车改是一项影响全社会的改革,可能触及每个人的利益,政府不该“一言堂”。另外,杭州车改也没有见不得人的。
决心 我们师出有名
新京报:作为杭州车改的主要推动者和决策者,你提出“坚定不移”推动,为什么决心那么大?
叶明:杭州纪委的确是这项工作的最初推动者,因为作为主管纪检和政法口的领导,我一直很关注官员的行政效率及其作风。多年来,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和公款旅游一直是普遍存在又难以根治的痼疾,直接影响群众对政府的评价,所以要改。
新京报:辽宁的天价车补已被叫停,你担心杭州遭到同样的命运吗?
叶明:我不担心杭州车改会被叫停,因为首先我们师出有名,国家在1998年左右就出台政策鼓励地方尝试车改。其次,我们不是心血来潮、激进盲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不论从缩减开支方面,还是从控制公车腐败方面,均已见成效。当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要不断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