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侯静

上半年经济运行亮点

●灾后重建项目启动355个,完成192个,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40.7亿元;
●经济指标由负转正:GDP实现6.05亿元,同比增长12.7%;工业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增长7.6倍;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新增26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增362元。

经济止滑回升措施

●抓住房重建,力争城乡居民早安定早安居。千方百计抓安置。为1.8万户受灾群众落实安全宅基地,向兄弟县区和邛崃市转移安置4000人,投亲靠友安置4600人。
千方百计调整农房结构。加快重建进度。860户特困户已于6月底前全部入住新房,1.1万户已完成维修加固并入住,重建完工4.8万户,完工率92%,9月底可全部完成重建任务。
千方百计启动城镇住房建设。完成4038套维修加固房,开工新建3061户,竣工900户。瓦砾乡场镇全部修建木结构房,8月底将全面入住。木鱼、骑马等乡镇已启动重建任务60%以上。县城东山6.5万平方米安居小区已封顶,已启动小坝等5个小区3200套安居房,启动了县城2000套统规联建和自建房建设,明年5月底建成入住。启动了8个重点镇20万平方米安居房。
●抓民生项目,迅速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35个乡镇卫生院22个已封顶, 6个已投入使用;42所学校教学楼39所已封顶,七佛、楼子等6所学校已交付使用。9月1日前除县城乔庄外的学生都能搬进新的永久性校舍上课,年底前所有卫生院都能全面竣工。完成36个乡镇集镇和268个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完成通村通社公路1200公里。广播电视通讯实现全覆盖。
●抓城镇设施重建,在废墟上再建一个新青川。按照“乔庄完善功能保民生、竹园拉大骨架打基础”的工作思路,把乔庄镇作为全县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商贸重镇,打造川北山区精品、便利、生态特色小城镇。乔庄至木鱼快速通道已完成前期工作,270公里国省干线、441公里通乡公路已开工建设。酒家垭隧道9月底竣工,井田坝大桥明年5月底可竣工。凉水、关庄等15个场镇河堤已经完工。
●抓产业恢复,全力提升灾区自我发展能力。投入8000万元成立担保公司,建立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机制,依托浙江产业援建,提升造血功能。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已接待海内外游客44万人次。千亩大棚蔬菜、万只长毛兔基地、万亩生态农业园区、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园、100个畜禽养殖示范小区、1000万棒黑木耳、1000万袋香菇、5000亩竹荪、3万亩核桃、13万亩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为青川产业强势发展和农民快速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县委书记李浩生谈发展思路

    面对“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和“县城原址重建”两个重大调整,青川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灾后重建当作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做大特色产业强县富民”的工作思路,坚持“提速加快、又好又快”工作主调。安民为先,建设为重,发展为要,强力度推进项目,大手笔培植产业。按照“恢复完善功能、规模适度合理、整合利用资源、质量安全第一”的要求,突出民生、安全、基础、生态“四个优先”, 重点推进住房、设施、城镇、产业和精神家园五大重建。完善推进机制,破解制约瓶颈,反对贪大求洋,努力建设廉政工程、放心工程。

    争分夺秒加快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确保明年5月底实现家家有房住,这既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灾区人民的热切期盼;争分夺秒加快县城重建,县城建设是青川完成重建的标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能加快、不能拖延;争分夺秒加快项目建设,要集中精力抓项目,把握关键抓项目,完善制度抓项目,强化保障抓项目;全力开展农房重建“秋季决战”,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房重建任务;争分夺秒加快产业恢复和经济发展,重点抓好工业经济恢复发展,抓好特色农业恢复,抓好旅游和三产恢复发展。

    灾后重建是一场万米长跑,青川已进入全面提速的关键阶段,青川干部群众必须弘扬“亮剑”精神,强力破除重建瓶颈,打造一流重建环境,早日完成重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