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浙江省临海市援建人员徐世卿和陈芬芳
四川日报记者 徐 凯 本网记者 任小昌 柳桂华 谢家平
恩爱小夫妻在营盘板房新房里相互学习
他俩都是“80”后的一代人;
他俩都是共产党员;
他俩先后来到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营盘乡,爱人支援灾后重建,妻子支教;
他俩把新房安在援建工地的板房里;
他们工作的地方,是四川省唯一不通公路的“孤岛”
6月27日,烈日下,经过3小时的坐车乘船,记者来到全省唯一不通公路的青川县营盘乡。
刚下船,在码头边打听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来的援建人员徐世卿和陈芬芳时,两个赶集的农民夫妇主动凑上来激动地说:“这对年轻人啊,好样的!我们的孩子就是在陈老师班上读书呢。地震前,孩子的成绩常常不及格,她来后,我们的孩子每测验一次都要上升10分,期末考试还得了79分哟!”
原来,两个农民住在营盘乡都家村一组。孩子叫安红,在支教老师陈芬芳班上读三年级。
“其实我们并不特殊,来这里,只是想为灾区重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徐世卿与陈芬芳都是中共党员。入川前,一个在临海市委办工作,一个在临海市汛桥中学任教,2008年5月,两人正商量准备年底结婚。突如其然的“5·12”特大地震深深牵动了他们的心,看着电视上一幕幕凄惨的景象和感人的场景,他们自发地多次向灾区捐款,并考虑着如何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2008年8月底,得知市里要选派干部入川援建,徐世卿在第一时间提出申请,然后才与未婚妻陈芬芳商量。看到未婚夫入川的决心,陈芬芳心中非常不舍,只说了一句话:“那我们把结婚证先领了吧。”
“2008年9月2日,我们入川的当天上午前一个小时,徐世卿与陈芬芳匆匆领完结婚证后,就跟随我到青川县营盘乡开展工作对接。”临海市援建指挥部总指挥蒋定森谈及当时的情景感动不已。
“为了给援建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去年9月我在营盘乡调研了一个月,发现震后这里边的老百姓迫切需要的是教育、卫生和饮水重建。因为,学生在板房宿舍里,一般是两个学生睡一张床;因为这里是‘孤岛’,群众就医难;地震损坏了净水池,老百姓吃水难。我把这些提供后,得到了指挥部采纳。”采访中,眼前这位显得很精干的徐世卿说。
2008年10月,临海市援建指挥部工作人员全部到位。他具体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项援建重点工作。营盘乡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全省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要灾后重建,所有重建材料都必须依靠轮渡运输。
去年11月,为了保证营盘乡中心小学的开工建设,第一批5车钢筋和水泥只能运到沙州镇码头。为防止材料丢失,他一边冒着严寒守护,一边与当地对口办联系,希望能借到轮渡运送材料,但由于人地生疏,他只能同交通、水运、海事等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联系,一直守护了三天三夜,终于从利州区的金洞乡借来轮渡,将材料运到对岸。
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余震不断、经常停水停电。就是在这个艰难条件下,徐世卿和临海市援建指挥部成员一道,紧紧围绕“奋战一千天,建设新营盘”的总体目标,倒排工期、巧干快干、奋力争先,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2008年12月16日,营盘乡中心小学正式开工,是全省学校、卫生院援建项目中第一批开工的项目之一。今年4月15日,营盘乡中心小学在全省教育系统援建项目中第一个全部结顶,目前已经竣工;完成农房重建719户,占重建总数的61%;结合营盘乡靠山临湖的特点,重点扶持当地生态网箱水产养殖、生猪养殖、食用菌和油橄榄种植业,帮助群众增收。
“我也要像爱人一样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为灾区孩子的教育事业中。”
援建过程中,徐世卿与陈芬芳经常互通电话,逐渐的,陈芬芳也对营盘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想要过来支教。这时正好有一个支教计划。在省指挥部与临海市、青川县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实现了她的愿望。
3月18日,援建指挥部援建工地板房里为他们安了一个新房。陈芬芳便开始在营盘乡小学担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及班主任。
从中学体育教师到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中,陈芬芳为了把课上得更生动一些,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上网查资料,尽量拓宽知识面,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还不会写的情况下,每天下午放学后,她都要坚持留下来给学生补课,有时还要拉徐世卿一起过去帮忙。靠着这种爱心与责任心,她很快就和学生们打成了一片。
“陈老师来了,我们看到了希望。”
赵明珠同学说:“每当我们做不起作业的时候,陈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在她的教育下,学习成绩也上升了,还坚持说普通话呢!”
陈芬芳教书不久,发现班里的张欣和张成东对学习不感兴趣,于是,她叫爱人陪同进行家访。“永红村离营盘小学很远,仅到孩子们的家就走了近3个小时,但与家长沟通后,学生的成绩上去了,我觉得这种累值得!”
家住白河村和左之秀同学讲了一件令她难忘的事:“今年有一次,我生病了,住在卫生院里,陈老师连饭都没吃,就买上东西来看望我,晚上还给我补课。我长大了也要像她一样当老师。”
支教的第三周,学校里爆发流感,班里很多学生感冒发烧,陈芬芳就整天在学校照顾学生,有时,一个上午就要送四趟学生去乡卫生院,晚上还让爱人徐世卿一起到卫生院陪学生输液,输完后再送回学校。
因气候不适加上操劳,陈芬芳的咽喉受到感染,引发了荨麻疹,身上起了红斑,发痒难熬,乡卫生院无法治疗,但她仍坚守教师岗位,导致病情加重,一直熬到周末才去广元医院。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但她惦记着班里的孩子,便开好药带回营盘乡治疗,直到输液到第五天,才渐渐好转。
陈芬芳的一言一行,被营盘中心校的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校长丁绪国说:“陈老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师德,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学习。她在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注重教育学生怎么样做人,虽然我教了几十年的书,很多方面还自愧不如。”
“山区的孩子特别纯真!他们的眼神看起来特别清澈!而正是这些感动,成了支撑我最大的动力,我的学生就是我的一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学期的辛勤汗水结出丰硕果实。陈芬芳所教班的32名灾区学生,由上学期平均成绩的57分,上升到这学期的平均成绩72分。
“援川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既然来了,就要实实在在的做点事,绝不可辜负了灾区人民的期望和家乡人民的重托。”采访结束时,在贴着大红喜字的板房新房前,徐世卿和陈芬芳夫妻二人都这样说。
浙江日报记者陈扬渲:徐世卿和陈芬芳小夫妻俩夫唱妇随,共同投身灾后重建工作,让人们看到了“80”后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让我感到,当同龄朋友们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城市享受生活时,他们俩却在条件艰苦的地震灾区书写不一样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