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一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减少11.6%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 题:新闻分析:一季度就业形势释放哪些新信号?

    新华社记者杜宇、陈菲

    一季度的就业形势,总体来看好于预期,特别是牵动社会神经的农民工就业局势稳定,然而,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速下降,登记失业率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其中,1月为69万人、2月为93万人,3月为106万人。从环比来看,呈上升趋势。然而同比依然下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月平均同比减少11.6%。

    另外,城镇登记失业率到今年一季度末是4.3%,比去年年末上升了0.1个百分点。

    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就业政策,从农民工到高校毕业生,从稳定就业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从减轻企业负担到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政策组合拳的效应正在显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说:“正因为如此,一季度全国的就业情况总体上好于我们的预期。”

    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就业形势发生变化。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东部的5个农民工输入大省和中西部的7个农民工输出大省进行的专项调研显示,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据尹成基介绍,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约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大体是7000万人。春节后到一季度末,返乡农民工当中的90%已经陆续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已经找到了工作,未外出的大约700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10%,大部分人也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实现了就地就业。

    尹成基说:“总的看,春节后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好于预期,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是部分未就业的农民工还是需要引起关注。”

    然而,作为就业的另一个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据权威部门调查,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企业进校招聘岗位数量有所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尹成基说:“在校大学生的签约率总体略低于去年同期,各地情况不一样,按照正常的情况,一季度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大体是20%到30%。”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部分企业停产、半停产和岗位流失仍然持续存在,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尹成基说:“据监测,2008年9月底至2009年3月底,企业岗位累计增减相抵为净减,减幅为7.3%。”

    事实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就业一直是严峻的挑战。在金融危机的聚光灯下,这一挑战的严峻性进一步放大。

    山西晋中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安置失业人员 4月22日,晋中市自主创业人员籍润花(右)在指导员工生产布艺产品。籍润花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帮助下参加了SIYB培训并获得小额贷款,创办了布艺店。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帮助微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专门研究开发的一系列培训企业开办者的课程。2009年以来,晋中市360多人参加了SIYB培训,其中80多人实现了自主创业,50多人在原创业基础上扩大了规模,并吸纳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华社记者吕晓宇摄

    为了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政府开始实施“百日百万”农民工培训行动计划。

    据尹成基介绍,这个计划就是统筹目前的农民工各项培训计划的实施,整合培训资源,发挥现有各类农民工培训计划和培训政策的作用,加快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具体内容包括,对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工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与企业技术进步相适应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适应岗位的能力。

    另外,实施订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岗位要求,积极组织培训,把培训好的适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人员输送过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政府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

    尹成基说:“招用的人数我们要求总体上不能少于往年。据我们了解,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反应还是非常积极的,他们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增加人力资源的储备。”

    据尹成基介绍,除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外,国务院现在正在制定具体的办法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政府提出2009年的就业目标是900万人,目前已经完成了29%。

    为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尹成基表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包括狠抓已出台就业措施的落实,真正使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作用。突出重点,统筹做好各类人员的就业工作。实施特别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积极研究准备一些应对的政策措施,做好政策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