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娃娃再送感恩祝福

记者  张发政  何开红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举起一张上书《你们辛苦了》的纸壳牌,旁边他的同伴举起上书《加油》、《谢谢》、《我们爱你》等字样的纸壳牌,站在从竹园到青川的公路上,向从外界赶往青川救援的解放军官兵、志愿者、社会各界人士表达感恩之意。由新华社记者陶明2008年5月16日拍摄的这张新闻图片,让人们记住了青川,记住了灾区的感恩娃娃。那么这个少年和他的同伴是哪里的孩子?他们的家园、他们的校园怎么样?他们如今的生活学习状况如何?4月21日,记者专程赶赴青川寻访了他们。

100余孩子参加了感恩举牌行动

     采访车沿着去年救灾采访的路线前行。进入马鹿乡境,记者知道就是这里了,于是走进附近一所学校。
这是一所板房学校。打听得知,这便是马鹿小学。记者看到,该学校永久性校舍的建设正在进行。2008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的校长霍俊明告诉记者,震前在松林坡的校舍除学生公寓以外全都垮了,1400余名师生(含村小)无一伤亡,但专家鉴定原校舍是黄土堆积层,所以异地重建到了这里。

     说起感恩的孩子,霍俊明说:“他们就是我们学校和马鹿中学的学生。那几天我们都在清理废墟,没有人组织,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我作为校长,为他们自豪!”他告诉记者,那段时间,马鹿地段好多个点都有学生举牌感恩,沙石村的贾家、乡场镇桥头比较早,其后有柳沟子等,到处都是高举感恩牌的孩子。

    霍校长随即叫来了13岁的贾坤、11岁的常一梅、12岁的徐广。与几个孩子一见面,记者即认出了徐广、常一梅就是陶明照片里的举牌娃娃。常一梅说,组织大家举感恩牌的是一个叫贾清蓉的姐姐和一个叫贾康的哥哥。他们的点就设在贾家,贾敏、贾倩、贾秋霞、徐贵康、贾坤泰、贾秀等几乎整个贾家的小朋友都参与了,前后有三四十人。

     从5月14日开始,到7月下旬结束,马鹿乡具体有多少孩子参与了感恩举牌活动,没有人统计过。不过据常一梅等孩子的介绍、校方的估计和本报记者对当时情景的回忆,孩子们相互感染、自发参与举牌感恩活动的,应在100人以上。

感恩牌的发起人是谁有两个版本
 
    常一梅回忆当时的情景:校园被毁,大家不能上课,在自家搭的防震篷里玩,贾清蓉和贾康就组织大家做慰问和感谢解放军叔叔和志愿者等的牌子。“当时找毛笔和墨汁找了好久哦,终于在贾敏家里找到”,贾康的爸爸贾军太帮着写,也有自己写的,牌子上面写的是“你们辛苦了”、“谢谢”、“加油”、“真心英雄”。第二天一早,就举着牌子站在路边了。记者追问时间,常一梅说,5月13号准备,举牌是5月14号上午。

     贾坤说,他举牌是在沙石村贾家的另一个点,组织者是贾果和贾超,时间比常一梅他们晚半天,也就是14号上午看到常一梅他们的行动后,开始准备,下午开始举牌。

     如果孩子们回忆的时间是准确的,那么13日中午道路疏通,这时肯定有救援队伍开进,下午贾康、贾清蓉们就开始准备,第二天举牌,那么他们可能就是发起人,其后都是受其感染而效仿的。

     但是,霍校长提示我们,再访访马鹿小学退休教师杨天国,因为桥头这个点孩子们举感恩横幅的发起人是他。

     记者来到住在马鹿场桥头的杨天国老师家。说明来意后,杨老师说“你们找对了”。他告诉记者,看着那么多冒着余震、进入青川救灾的解放军、志愿者、医务工作者,他就想,自己作为青川人,应该对求援队伍表示什么,于是萌生了一个想法:写两个横幅,让孩子们举在路边,表示问候。他于是到隔壁开百货店的姚志坤家,准备买两米红布。姚得知杨老师的意思后,说这钱我不收,人家冒着生命危险来救灾,我出两米红布算什么?杨天国将红布一破二,写上“叔叔们好”、“叔叔们辛苦了”,让自己读初二的外孙何春红,以及姚大千、姚柳、黄达、姚帅等举牌感恩。杨天国说,他的孙子、4岁的杨佩风和2岁的杨沙雪都参加了,以至现在有部队经过,小家伙都要去挥手致意。

    记者追问时间,杨老师说记不清了。记者试探着问,“说是贾家最先发起?”杨老师说,肯定是我们最先发起,其他地方都是效仿我们的。

    或许常一梅回忆的时间并不准确,记者又暂时无法找到贾家点的组织者、现在在剑阁中学读高中的贾清蓉和贾康,无法判定究竟谁是发起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谁发起谁效仿都不要紧,可贵的是他们从善入流,从5月14日至7月下旬,他们不离不弃,坚持不懈,队伍不断扩大,都是令人感动的感恩娃娃。

举牌娃娃徐广祝愿世人健康快乐

     记者采访徐广时,他的老师说,他都成名人了,接受记者采访可能要上百次了。本报记者摸着他的头问是吗?他说名人不名人不要紧,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学习。他告诉记者,他的家在地震中倒塌变成了废墟。举牌那段时间,早上7点就要到公路上,傍晚8点过才回去,中午和下午太热,但谁都没有退缩,他也就坚持到6月3日广东名可名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指名要他去异地复课时。那段时间,两只肩膀晒黑了,人也很黑,但是爸爸妈妈都很支持。

    “有时候,解放军叔叔还跟我们握手、拥抱,看到我们举起的《真心英雄》,对我们说:你们也是真心英雄,你们也辛苦了。给我们拿水,我们说不用,前面的灾情更严重。”徐广告诉记者,他6月份跟学校4年级130余名同学到广东后,在北大学园博雅外国语学校4年级学习,学会了葫芦丝、拉丁舞等,今年1月21日回到了青川,又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准备在“5·12”周年纪念时,随乐队赴四川电视台演凑《英雄少年》。

     采访结束时,徐广写了一段感恩的话:感谢解放军叔叔,感谢志愿者哥哥姐姐,感谢全社会各界人士,感谢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5·12”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和压力,是你们抢在第一线来抢险救灾。感谢你们,此时此刻就算我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这颗感恩的心。在此我祝你们平安,健康,快乐!
【后记】

    就在本报记者赴马鹿小学采访的同一天,4月21日,新华社记者陶明再次来到马鹿小学,对徐广等进行了回访。

用音乐抚平我们心灵创伤

记者  何开红  张发政

     金色的阳光穿过繁忙建设工地上高高的围网,洒在校园间的空地上;孩子们扬起手中的萨克斯、小号、长号、黑管……顿时,校园上空回响起激昂欢快的旋律,和着优美的乐声,孩子们欢快起舞……

    4月21日,怀着对举牌感恩孩子们的牵挂,记者来到青川县马鹿小学。孩子们用组建仅一个月余的“南太湖乐队”,演奏了一曲《欢乐颂》来欢迎我们。看着这一群曾经因感恩而感动了全中国的孩子,今天如此快乐,我们几乎忘却了他们经历过惨烈的“5·12”……

希望再用音乐感恩

     3月8日,马鹿小学在上街坝异地重建。前面是搭建的临时板房教学校园,后边是正在紧张施工的新学校建设工地。课余时间,孩子们总是在外围注目工地,看着新校园一天天在叔叔阿姨们的辛勤劳累中“慢慢长大”……

    “地震中,那么多人关心我们,今天,叔叔阿姨们又为我们重建校园日夜操劳,除了认真学习,我们还能用什么来报答他们呢?”校园施工建设启动不久,这样的“问题”就在孩子们中传递。

     其时,类似的思考也在校长霍俊明脑中盘旋:一定要让孩子们进一步懂得感恩,那么最佳契合点在哪里?新学期开学后,霍俊明从异地复课回到马鹿的130名孩子的一场才艺展示中找到了答案:昔日在学校毫无特长的孩子们,如今人人都有一技之长,他们用深情的葫芦丝、小号、长短笛,快乐地“讲述”着异地的爱。他决定成立乐队,既丰富板房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还可以打造乡村艺体特色学校;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用音乐为援建者消除疲劳,表达感恩情怀,不是很好的感恩教育方式么?还有,音乐不正是让孩子们走出地震伤痛最好的心灵抚慰剂么?

    “用音乐驱走援建叔叔阿姨劳累的疲惫”,这个想法得到了全校所有孩子们的积极响应,于是,师生们一起行动,酝酿起乐队筹备的事儿。

爱心再圆孩子梦想

   “拿到乐器那天,同学们兴奋地不得了,许多同学高兴地流了泪。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小号组组长、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何天伟说。

     是呀,梦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乐器方面,学校最大的资源就是两架“老掉牙”的风琴,地震时还埋在了废墟里,一直没掏出来;师资方面,学校没有专业教师,以前的音乐课都是“糊”着来;资金方面,一支乐队要花一大笔钱,而学校可谓捉襟见肘……

     正当师生们的热情就要冷却时,“爱”接踵而至——

     乐器送来了。3月初,得知师生的心愿后,援建学校的浙江湖州援建指挥部再一次伸出援助之手,无偿捐资10万元帮助学校购买了铜管乐队、鼓号队所需乐器。3月12日,萨克斯、圆号、军鼓、大小号等全部购回。

     专业教师来了。这又是一个机缘巧合的“爱心”故事。就在霍俊明去成都购买乐器的当儿,四川电视台一位记者听说学校的苦衷后,立即帮助学校联系川音绵阳艺术学院,该院院长在教师中提到这一情况后,老师们纷纷请“战”,到马鹿小学援教。主修萨克斯的杨廷森,主修打击乐器、铜管乐器的王磊两位老师就这样来到了马鹿小学。他们每周四上午来,周六下午走,风雨无阻,至今已往返8次了,连车旅费都自己贴着。
 在“爱”的援助下,马鹿小学建起了青川乡村学校第一支乐队,其中铜管乐队50人、鼓号队60人。为铭记爱,乐队特意取名:“南太湖乐队”。

音乐相伴快乐成长

     身高1.42米,体重不过50余斤,每天背着7斤多的萨克斯练习4个多小时。尽管如此,瘦小的王嫣岚却从没叫过苦累。站在记者面前,王嫣岚说:再苦我也要练,我要亲自给叔叔阿姨们吹奏一支歌曲,感谢他们给予我们无私的爱,让他们在音乐中忘记疲惫。

      在地震中,何天伟的家沦为了废墟,本就不善言语的他更寡言少语了。不过,自他入选小号队,何天伟变了。“老师挑选苗子的那天,我‘吹’响了。”这是他入选的原因,从此他勤学苦练,在乐队中出类拔萃,又被老师选为小号组组长。“音乐让我变得开朗了,现在同学们有不开心的时候,我就给他们吹小号。我也因此有了很多的朋友。”

     音乐也让学校起着悄然变化,快乐随着音乐在校园传递。安笑坤老师告诉记者,以前走进校园,充斥耳膜的是杂乱的喧嚣;现在一进学校,传进耳里的是悠扬的乐声。同学间变得更加和谐,有孩子不高兴了,大家就会演奏乐器,其他孩子和着旋律歌唱……

     孩子们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正在加紧排练,准备5月12日去四川电视台参加该台主办的主题为“中国精神”的“5·12”抗震救灾周年文艺汇演。

    如同来时,分手告别,孩子们同样演奏起音乐为我们送行,阳光里,如一个个快乐的精灵。我知道,在音乐里,那些童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伤痛正在远离,那些隐藏在孩子内心的伤口正在愈合。因为有爱为桨,孩子们得以摇动希望之船,快乐着,向希望的未来航行……

 

感恩是常葆我们健康的良药

张发政

     “5·12”大地震以后,灾区人民感动于人民子弟兵、志愿者、医务工作者、人民公仆等各种职业、各界人士的无私大爱,纷纷采用各种形式,表达感恩之意。在我市青川,地震之后的头一两天,水和食品奇缺,县委县政府分配水和食品时,只供应地震伤员、医护人员、救援人员。为什么如此?因为医护人员和救援人员,是直接维系生命的人群。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对他们的感恩!

     灾难之后的感恩,可以说无处不在。这时候大家都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温情,充满了爱意,用一个词形容,叫相濡以沫。同样是受灾群众,大家互相帮助;同样是灾区,大家互相支援。这时人们只知道,这是互相感染,并不自觉这也是感恩。

     其实,感恩就是一种互动。感动于别人的善举,于是感恩;感恩也是善举,也可以感动别人,于是别人又把感恩的善举传递出去。传递感恩的过程中,善被放大,爱被放大,所以我们称这时候的爱为大爱,这时候的恩为大恩。

     大灾之后,有青川马鹿的孩子,手举感恩牌,向救灾的人群谢恩。马鹿孩子们的感恩之举,至少有三种效应:第一是互相感染和加强,所以他们从一支队伍几个孩子迅速扩大为若干支队伍100多个孩子。第二是感动别人,进一步赢得别人的爱,广东名可名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正是受他们的感动,才有了马鹿小学四年级130名学生在东莞的异地复课。第三是他们从感恩中激活了积极、乐观、善良等健康的品质,因此他们的心灵中少了阴暗,多了阳光。

     我们今天倡导感恩,其实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个人健康的需要。心理卫生常识告诉我们,健康的概念指向两个方面,其一是身体,其二是心理。其实,在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感觉到了,心理健康是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甚至有医者认为许多难以治疗的身体疾病如果能得到心理医生的抚慰,或许可以迎刃而解;相应地,如果心理溶入了不健康的因素,则极有可能危害身体,造成身体的病变。

     感恩其实就是一剂药。感恩要求我们记着别人的好,忽略别人的不好;认识事物看大局,看主流,看光明面,看未来。诚如斯,我们的心里就多了积极的、健康的、善良的成分;长此以往,我们的内心就会和谐宁静,我们就可以因心灵的快乐而实现身体的健康。

     作为重灾区人,我们难免遭遇与灾祸伴生的惊恐,难免遭遇失去亲人的绝望,难免因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的心理健康可能比其他地区更容易笼罩一层层阴云。早在灾后不久,即有人疾呼:关注灾区民众的心理健康。那么,我们不妨试一试感恩这一剂心灵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