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夜晚,陕西凤县就会灯火辉煌,各种灯光交织在一起。山上的灯和屏幕,形成“星星”和“月亮”。资料图片
1月17日晚,凤县居民在跳羌舞。记者 涂重航 摄


【核心提示】
  秦岭南麓的陕西凤县,去年下半年开始“闻名”。凤县是全国四大铅锌矿基地之一,不过使它受关注的并非这个,而是“汉改羌”。凤县试图鼓励汉人改成羌族,以此打造“羌族故里”形象。
  汉改羌,与这个城市的人造星星、月亮一起备受争议。这些工程背后,是凤县试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的努力。如果没有新的产业,这个90%GDP来自矿业的城市,在资源枯竭后的命运如何,让执政者深感忧虑。
  面对争议,县长李智远认为除矿产之外没有明显优势的凤县,只能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朱大爷现在已习惯在如同白昼的夜晚睡觉。
  陕西凤县县城,距离朱大爷家20米远的山上,有个大“月亮”,每晚11点熄灭。
  这个人造月亮是个5平方米的大屏幕,它和周围数千盏太阳能灯一起,照亮凤县的夜空。晚上向县城望去,群山上如同银河倒挂。
  对于房屋周围遍栽的“星星”灯,朱大爷并不反对,他说,起码夜间走山路不用打手电了。不过,对于春节前政府“发展羌文化”,号召居民汉改羌的事,他耿耿于怀。
  去年村里人都在议论政府的政策,说是凡三代以上的原住民,都可将自己从汉族改为羌族。
  朱大爷认为,这样做是数典忘祖。
  凤县县长李智远说,造星星、月亮、发展羌文化等措施,都是凤县发展旅游的逐项步骤。他说这样做,是经过了“反复论证”之后,“怀着小岗村签生死状那样的决心”进行的改革。
  他说若不改革,以矿产资源为支柱的凤县,在资源枯竭后,必将面临死局。
  与“形象”有关的工程
  人造星星、徽派民居、百米喷泉,小城凤县在“形象”上花的工夫,被指“政绩工程” 
  凤县的“造星”工程,是从2007年开始的。
  如今,县城四周的五座山上已挂满“星星”———“栽”了3000多盏太阳能灯,每个灯有两个拳头大。
  一到晚上,这些“星星”开始发亮,漫山遍野地闪耀。
  在县城里,嘉陵江两岸数十束探照灯与江面上的龙凤彩灯、莲花灯映照,将凤县变成灯海。
  去年12月,媒体报道“凤县耗资6.5亿打造月光城”,引起质疑:打造月亮星星,同其他地方建“天安门、大广场”一样,属于形象工程。
  让各方质疑的还不止这些。从凤县到宝鸡的70多公里山路上,新建的民居都是徽派风格。凤县论坛上有人评价说,这里是秦川,建得再好也是“山寨版江南”。
  凤县路边数十公里的民居墙上,绵延着手绘彩色山水画。一些老旧的村庄外,还修有数公里的龙脊白墙。这被人称为“遮羞墙”。
  1月15日,临近凤县的路上,不断出现花园,灯笼等街景。进入县城,一座180米高的喷泉,水柱与旁边的丰禾山顶相齐。
  这些,都被质疑者归类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以前,在宝鸡提起凤县,人们多会说富裕县,它因矿产丰富而闻名。资料显示,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源头的凤县,铅锌矿储量350万吨,约占陕西全省的80%,是全国四大基地之一;黄金已探明储量40吨,远景储量百吨以上。
  一个矿产大县为什么要在“形象”上浓墨重彩?凤县县长李智远说,这些工程都是出自调整产业结构的无奈,今后凤县还将打造这些“城市名片”。
  “汉改羌”引争议
  县政府“通知”说,本地居住三代以上的汉人可改为羌族。此举后来被叫停
  今年,凤县要推的名片是“羌文化”。
  在凤县的发展蓝图中,县长李智远认为“羌文化”会是凤县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一张名片。他介绍说,从历史记载看,凤县是“羌族故里”。
  不过,在朱大爷的记忆里,凤县与“羌文化”的联系,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
  去年10月,凤县发出《关于恢复和变更凤县部分羌族群众民族成分的相关通知》。通知称,原来是羌族后来改为汉族的居民可以恢复羌族身份,而具有凤县户籍、居住三代以上的汉族人,也可以更改为羌族。
  这份通知引起轩然大波,也使凤县被全国“关注”。
  据《华商报》报道,凤县12万人口中,登记在册的羌族人80多户,共300多人。
  1月16日,凤县县城一名赵姓老人说,他在当地生活了50多年,从未听说身边谁是羌族人。他说凤县人多是从湖广地区迁来,一些农村还保留着湖广腔。
  居住在凤县堡子山的王姓村民说,当时村里很多人议论,但都没有去改,“这是背叛祖宗的事”。
  也有很多人看中民族优惠政策,截至去年12月23日,凤县对外公布的提交“汉改羌”申请者1400多人。
  有评论认为,“汉改羌”是凤县为发展旅游而造的噱头。
  1月4日,陕西省民委回应此事,指出凤县“汉改羌”违反国家相关规定。
  目前,凤县已停止了“汉改羌”行动。那份引起争议的《通知》也已废除。
  意外发现的“羌文化”
  每晚7点,凤县主街道上都有羌舞“表演”,警察维持秩序,禁止车辆过街
  凤县羌文化的“发掘”者,是凤县财政局的袁永冰,目前他是凤县羌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去年3月,县里组织讨论挖掘一种有别于秦腔、陕北民歌的文化资源,来支撑旅游业。而他从凤县县志里了解到,以前凤县是羌族聚集之地。
  《新修凤县志》记载:曹操西征张鲁至陈仓(今宝鸡),将自武都入氐(现凤县),氐人塞道……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操攻屠之。
  袁永冰说,“氐”就是“羌”,这说明凤县在三国时期就是羌人聚集地。
  他将自己的见解上报后,引起凤县政府重视。去年4月底,袁永冰奉命到四川考察,聘请了4位羌族老师到凤县教授羌舞。
  袁永冰说当时只是为了让凤县旅游增加一些民族元素。而汶川地震后,羌文化深受关注。有人质疑凤县在“发地震财”。
  李智远说,汶川大地震让羌族闻名全国,国家又提出抢救挖掘羌文化。作为凤县来说,一是为发展旅游需要,二是弘扬羌文化,“各级政府都有此责任”。
  如今在凤县的主街道“凤中路”上,每晚7点,广播开始播放羌族舞曲。1月15日晚,接近200人在此跳舞,街道两头还有4名民警维持秩序,禁止车辆通行。舞蹈到晚上9点半结束。
  这样的城市“舞会”,已持续了近半年时间,不曾中断过。
  一位跳舞的市民说,去年夏天政府组织人来教跳羌舞,多数人并不在意“弘扬羌文化”的,“不管是什么舞,都当是锻炼身体”。
  去年11月10日至12日,凤县举办首届迎羌历新年活动。邀请汶川、绵阳、成都、北京等地的158名羌族同胞到此,共同庆祝“羌历新年”。活动期间还举办千人羌宴、千人萨朗舞蹈比赛等活动。
  凤县政府还在县城中间,建起了只有羌族才有的“碉楼”。
 
  矿业低谷与交通困局
  矿业停产,部分企业外迁,车辆不再经过,凤县感觉自己被“边缘”了 
  “造星”和“羌文化”引来质疑,甚至“汉改羌”被上级部门批评,不过李智远说,这些不会动摇凤县发展旅游业的决心。
  在李智远看来,凤县经济8成以上靠矿业的劣势很明显,“这个产业一旦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全县经济”。“我2007年就提出狼来了,现在果不其然。” 

  凤县一业独大的劣势在2007年显现。2007年5月,国家取消了铅锌矿石出口退税政策。一直依靠出口的铅锌价格立刻下滑。
  李智远介绍,国家政策出台前,每吨锌3万多元,一个多月后,降到2万元。而到去年8月,跌至3000多元。在价格下滑的同时,铅锌业又遭遇了金融危机影响。
  占凤县矿业份额四分之一的东岭锌业,去年下半年开始,采取半数工人休假、半数工人上班制度。该企业员工说,目前锌锭都压在厂里不敢卖,卖就赔钱。
  1月17日,李智远说,目前凤县80%的采矿企业和90%的选矿企业都处于停产状态。
  “情况是危困的。”李智远说,他2006年9月上任时发现凤县靠资源支撑的局面,上任三天没睡好觉:资源终会枯竭,到那时凤县怎么办?“要么靠国家救济,要么整体移民?”
  凤县政府办副主任朱宗让说,凤县还面临被边缘化的问题。以前去四川、甘肃的车都要经凤县,316国道和212省道上车辆络绎不绝,而今凤县周围被高速公路包围和“隔绝”,车辆不再经过凤县。
  凤县境内最大的火车站也已门前冷落。原来列车到此要加节车头,才能翻秦岭,而火车电气化后,很多火车不在此停靠了。
  当地一些三线企业也纷纷外迁,甚至连卖菜的农民都“失业”了。
  1月17日,李智远说,凤县若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凤县将面临甘肃白银等资源枯竭城市一样的局面。
  旅游业是无奈之选
  做“三国”做不过汉中,而“女娲文化”附近已有4个,凤县选择了“羌文化”
  调整产业结构的凤县,提出发展口号:“水韵江南,七彩凤县”。
  1月17日,李智远说,这不是一时的灵感。而是经过调研,由浙江专业公司做的总体规划。
  李智远2006年上任后,发现凤县财政的85%、GDP的90%依靠矿业。他向全县干部发出警报:县域经济受矿业市场影响太大。此后凤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李智远不认为自己在搞“政绩工程”,他称“造星”是发展规划的一个步骤。
  县政府办副主任朱宗让说,从2006年10月开始,凤县确立“旅游兴县”目标。2006年看“绿”(绿色生态长廊),2007年看“灯”(人造星星和月亮),2008年看“水”(180米高音乐喷泉),2009年看“羌文化”。他说在凤县的总体规划中,这些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办法。
  对于发展旅游业,李智远说,是经仔细比较揣摩,最终选择的道路。他介绍凤县在农业方面,以前以花椒、苹果出名,但山多地少的状况,靠农业、养殖业难具规模。而交通不便,企业很难进来。
  “凤县要建商贸中心,地域不允许;要发展科技,连大学生都招不进来。”李智远认为,只有发展旅游业,才可以与迟暮的矿业抗衡,矿产是污染型,旅游是生态型,中间的发展空间很大。
  事实上李智远认为凤县在旅游业上也不具优势,“山不如华山险,水不如南边的九寨沟,绿不如旁边的太白山”。他认为只有政府进行产品“锻造”,把贫瘠的山和水打造成旅游产品,打“休闲旅游”的差异竞争。
  造了星搞了喷泉,李智远认为凤县还需要找到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能持续产生效益的元素。这个元素,他认为是文化。
  经过选择,凤县看中了“羌文化”,“做‘三国’我们做不过汉中,而女娲文化,方圆150公里半径内,有4个地方都在做。”
  县政府办副主任朱宗让说,要让人一过秦岭,眼前展现一个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地方,吸引人们来旅游,也就是要让凤县区别于八百里秦川。
  “星星”带来十倍收益
  县长李智远认为,建“星星”是一次思想较量。他称“星星”已带来了十倍的收益
  凤县政府办副主任朱宗让称,凤县“绿”、“灯”、“水”等名片建成后,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介绍,去年国庆节,凤县旅游出现井喷:共接待各地游客11万人。
  去年凤县还承担了宝鸡市企事业单位会议数十次。朱宗让说,这是过去20多年来从没发生过的事情。他认为这也是因为凤县变漂亮的原因。
  据县长李智远介绍,随着旅游业兴起,凤县四个规模宾馆入住率100%,但仍满足不了游客需求,许多游客要住到邻县去。
  李智远介绍,去年凤县矿产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下滑1个多亿,而旅游收入4亿3千万,为县财政贡献了一千多万。他称两年时间,凤县旅游收入增长2.63倍。
  李智远说,凤县建“星星”、“月亮”是一次思想的较量。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花了钱,建这些东西没有效益。目前看来,投资60万建的满山遍野的星星,如今收益超十倍不止。
  朱宗让说,去年矿业受到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影响,影响地方税收1000多万元,正好由旅游业收入来弥补,他称凤县的旅游业已占经济比重25%。“多亏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不然去年矿业下滑,县里工资发不下来,那就是保工资、保稳定的大事。” 
  县长李智新认为凤县选对了路,“我们选择了适合凤县发展的一条特色道路”。
  - 对话
  凤县县长:仍会发展羌文化
  县长李智远称虽受质疑,但发展旅游决心不变
  新京报:凤县目前的旅游开发,是否政府在进行投资?
  李:是的,前期政府必须投入。开始的时候,有同志说,我们旅游做了很多年了,不需要政府投入。这种说法恰恰错误。
  凤县的山和水在这里数千年了,但这不是产品,政府必须要有再造理念,把嘉陵江、秦岭锻造成产品。就像黄土锻造成砖块一样,变成有商品价值的东西。
  新京报:凤县进行“汉改羌”引起质疑,也被陕西省民委的批评,今后还会发展羌文化吗?
  李:羌文化是凤县发展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今后肯定会继续做下去。
  凤县有很多羌人留下的文物。一些居民看到我们在发展羌文化后,原来融合到汉族的羌人提出申请,要求改回羌族,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
  新京报:为什么要把羌文化作为凤县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李:我们做的180米高喷,人家可以做200米,你山上做3000盏星星,人家可以做6000盏。完了,这些都失去意义。真正有传承保证、有生命力,还要靠文化。
  新京报:但是在“汉改羌”的问题上,还是受到了批评。
  李:我们没有任何错误。谁要在文化方面等政策,要资金,一切都晚了,黄花菜都凉了。我们做羌文化的时候地震了,国家提出要保护羌文化。我们当时马上推进挖掘羌族歌舞,传习刺绣。国家政策对我们是种鼓舞。
  新京报:面对质疑,还会继续做下去吗?
  李:我们不会停下来,发展旅游不会停下来。我们在山上建“星星”和“月亮”,把山的劣势转化成灯的优势。全国有80多个县前来参观学习,这说明我们这样做是对的。如果没有这些星星灯和喷泉,吸引不到人来的。
  新京报:别人不理解你的做法,你是否觉得受到了委屈?
  李:现在我们是受到了很多的委屈。
  有些人说不如把投入旅游的钱发给百姓,那是一派胡言。我们做“星星”和“月亮”受到质疑,我当时每天在想,当时小岗村签生死状的决心,和我受到的压力一样。那是一个思想上的较量,执政能力的较量。
  如果怕别人说什么就停手不干,那什么事也作不成。凤县就会这样穷山恶水下去,资源逐渐枯竭。
  实际看来,凤县选择对了,我们选择了适合凤县发展的一条特色道路。
  □本报记者 涂重航 陕西宝鸡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