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利州区把今年确定为“项目推进年”,实施“千百工程”。即:实施项目1000个,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一方面,庞大的项目工程要快速推进,另一方面,要征用农民土地近1000亩。这些失地农民以后的生计怎么办?二难选择中——

 

项目推进了,农民不失地不失业

 

  记者  白洪文

 

城郊:和谐征地拆迁的“千佛崖速度”

 

“虽然路还未铺柏油,但宽阔的路基已让我们感觉到了,广元利州区打通北出口,全力促发展的气势!” 在广元城区北门通往陕西的公路上,常年在此搞货运的李师傅对记者说。

 

两个多月前,广元交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这里举行。两年投入3亿元!通过改造北出口的国道108公路,把千佛崖风景区打造成国家级综合文化产业园区和AAAA旅游景区。是这次集中开工的交通项目之一。

 

这个大项目征地拆迁任务异常艰巨:从去年12月初开始,涉及利州区一期农房拆迁70户,近4万平方米,占用耕地250亩。必须在1228日前完成。在遭受5.12大地震后,又适逢年关,拆迁难度可想而知。

 

按照《广元市征地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调整方案》,利州区特制订了房屋和土地补偿标准,分砖混、砖木、穿逗、土木、简易结构五类,给予不同的补偿。同时,充分考虑到时间紧迫给拆迁户带来的困难,利州区搭建了40套板房,用于过渡安置征地搬迁农户。

 

千佛村九组吉怀富一家4口有2003年修的400平方米的房屋和周围近2亩地。工农镇党委副书记王思才给他家算了三笔账:从安置“小账”上算:一人一个月过渡安置费100元,加上按时完成可领到的5000元奖励,过渡阶段的生活基本不用担心。再算房产“中账”:按现有的安置拆迁政策,以每平方米680元的旧房评估价计算,加上其他附属物,他家领到了40万左右的补偿款,修新房子没问题。最后算环境“大账”:告别 “脏、乱、差”,住上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新型农民小区,还可以依托景区做生意,坐在家里就能挣钱。政策明白,“账目”清楚,吉怀富痛痛快快地签字搬迁。

 

     城郊村23户的征地拆迁中,党支部书记刘健家就有母亲、大哥、二哥、妹妹4家。一些村民说,他们四家同意,我们就跟到走。刘健对家人说:“这条路能在我的手中改变,你们无论如何都要支持我。”家里的老母亲发了话:“啥事咱家也没落后过,征地拆迁对我们只有好处,签,马上就签。”。128,他家四户全部签协议。仿佛一道无声的命令:第二天,整个老刘家院子人家就已开始全面搬迁。

 

其实,利州区早已把这些失地农民的“后路”找好。市人大代表、工农镇镇长孙小平说:“我们在实施这个项目的规划中,就把失地农民的生计考虑得很充分。项目实施完成后,这些农民可结合搞餐饮、恢复瓷窑铺工艺品和沿线商业等为旅游服务的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我们已在与千佛崖景区相邻的地方贺家坡建设了万亩核桃基地,把这里边作为失地农民的承接地,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这里征地拆迁很快。”

 

半个月!一期拆迁工程需搬迁村民70户,已签订拆迁协议62户,占总户数的88.6 %,建立补偿款发放账户53户,征地150亩。被誉为“和谐征地拆迁的‘千佛崖速度’”。

于是,通往景区的路基很快形成。

农村:开发“四荒”让建设项目用地占补平衡

春节刚过,宝轮镇清江村的刘福英便踏上了去连云港打工的列车。她高兴地说:“我们这里修滨江大道占了我近1.3亩地和拆迁了166平方的房子。但他们很快用改造出的地给我补偿,对房屋拆迁补偿,使我新房子也修起了。见我目前生活有困难,劳动部又给我培训了技术,并联系到连云港打工。我们失地可没失业哟。”

    利州区宝轮镇,这个一碗泥巴一碗饭的地方,今年已在这里开工了广甘高速公路和清江大道等一批项目,国家重点建设和大项目占了农民的大量土地,失地农民如何生存?利州区的办法是将(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四荒地整理后,既可实现占补平衡,又可让农民在此务工。

     去年下半年,利州区早就考虑到到大项目开工后失地农民的去向——实施“四万工程”。

宝轮镇镇长尚继兴说:“农民始终要以土地为生,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用地后,怎么才能还给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从去年11月开始,我们决定将征地拆迁的补偿费除留足当期生活费外,其余用于产业发展,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四荒地整理后,实施“四万工程”。既可实现土地占补平衡,又可让农民在新开发的土地上生存。即:建设万亩核桃基地、万亩油橄榄基地、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场和万亩蔬菜的循环经济示范园。目前,仅循环经济示范园就已初具规模,可安置失地农民近5000人。”

走进利州区宝轮镇石桥村达林生态特色果园,东林公司租赁5组的200亩土地里,两排崭新的猪圈已修好,旁边,成行冬桃树苗已开始冒出新绿。村主任何益成说:我们全村耕地1500亩,535户。项目建设占去一部分后,我们迅速整理出900亩,然后租赁给龙头企业,使236户农民既可在自己土地上打工挣钱,又可外出打工。真是两全其美的事。

不留“后遗症”:创新工作机制,征地过程不伤农,拆迁建设依靠农,后期发展为了农。

目前,利州区已开工项目上100个,但因项目建设被征地的农民却无一例上访,原因何在?

该区副区长张建强说,利州区历史上从未有过当开工1000项目,投资上100亿元的事。面对这样大的工作量,项目建设能够快速推进的原因之一是创新了工作机制。如,我们在坚持招投标的原则下,取消了以前每单个项目都要设立一个领导小组的做法,为现在的以业主或牵头单位自行负责,分管领导为项目指挥长;部门与乡镇之间,凡技术含量不高,管理难度不大,地方协调任务不重的项目,直接由乡镇实施;项目建设中的农民工工资,变以前的事后保障为事前保障。(以前项目建成了,才追讨工资。现在一开始,就把农民工工资明确在合同里。)

在采访期间,正遇市人代会召开,在旁听利州区代表团的讨论中,许多代表都认为:去年下半年以以来,区委、政府在解决推进项目建设与失地农民生计矛盾中,采取对失去耕地的农民,通过培训组织就业;在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中,制定了扶持政策。对从事农林牧业的失地农民,纳入农业项目区享受优先安排就地就近就业。对既无技能又无劳动能力的纳入社保范畴解决,确保农民不因项目建设占地而返贫的做法大家非常满意